我知童心——給小板凳揉揉痛
查看(678) 回復(fù)(0) |
|
香爾滾姐姐
|
發(fā)表于 2014-09-23 10:16
樓主
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幼兒玩;蜃呗窌r,不小心磕碰到什么東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zé)怪”它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然后安慰孩子說,咱們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慰,破涕為笑,家長也會感到很滿意。
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是一種“復(fù)仇行為”。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zé)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fù),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會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過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這有什么,我沒教孩子打人啊。其實,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個人說話一樣,對一張桌子的態(tài)度與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一樣。有時候,一個小女孩對心愛的布娃娃的感情絕不遜色于她對同胞姐姐的感情。單純?nèi)缫粡埌准埖暮⒆,任何事情于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任何經(jīng)歷在他這里都是體驗和學(xué)習(xí)。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于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chǎn)生不可磨滅的影響!≡诤⒆佑仔r,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xí)慣或壞毛病。家長對此應(yīng)敏感,要用一些心,讓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為砌筑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fā)生,我的女兒圓圓當然也一樣。我們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fā)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松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她覺得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還把孩子嚇著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恐懼。 同時我們還教給她善待“對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們絕不會去打小板凳。趕快親親她的痛處,據(jù)說媽媽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給她揉揉,安慰她“馬上就不痛了,寶寶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著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 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為“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并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圓圓去給小板凳揉痛時,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緒很快好起來。 由于我們經(jīng)常這樣做,有一次我?guī)谕饷嫱嫠#苤,被不夠平整的地面絆了一下,向前摔倒,兩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來。我趕快親親她的小手,輕輕地給她吹吹,再給她擦擦眼淚,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開時,她居然蹲下身,給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說“馬上就不痛了”。 同時,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fā)生沖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dǎo)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訴孩子們說“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發(fā)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衛(wèi)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jié)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啊,看,你們?nèi)齻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經(jīng)常這樣引導(dǎo)孩子,并且家長自己也每天友好對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辦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學(xué)會了理解他人,學(xué)會了溫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學(xué)會了“讓步”。圓圓從小就懂得謙讓,每當有什么沖突出現(xiàn)時,她總是會讓步。這讓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讓,是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的真正的大度,是變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從來不鬧意見,總是懂得通過“辦法”來解決問題。記得有一次在幼兒園,圓圓和幾個小朋友排隊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總是第一個上去第一個滑下來,然后再第一個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后面的人都滑下來,站到他后面時,再一起上去。孩子們可能突然發(fā)現(xiàn)當這個“第一名”很風(fēng)光,就開始爭搶。后面滑下來的孩子拼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難趕到第一的位置,于是有的孩子開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鬧得情緒很不愉快。圓圓也很想第一個滑下來,但她不會通過喊叫或把別人推開這些方法爭搶第一。她讓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別的小朋友這一輪滑下來跑到梯子旁時,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后面。她用適當放棄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沖突,又為自己爭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機會。 “教育即風(fēng)格之培養(yǎng)”。教孩子“給小板揉痛”與其說是一個技巧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教育觀或哲學(xué)觀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tǒng)一,只有前后統(tǒng)一的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穩(wěn)定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做事的風(fēng)格。 如果平時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長能很友好地采用“給小板凳揉痛”的做法處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你心愛的花瓶,你卻忍不住對孩子大發(fā)雷霆;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責(zé)怪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去細致地體會孩子的感覺——那么你的教育行為就不統(tǒng)一了,你其實就變成了一個不體諒、不豁達、愛物勝過愛孩子,價值觀不統(tǒng)一的家長。這一瞬間你的情緒表現(xiàn)得那樣真實,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價值觀也被你搞亂了,“風(fēng)格”也不會完整統(tǒng)一。 我見過一些眼睛里充滿敵意的幼兒,他們很容易就會發(fā)脾氣,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有一位媽媽,她一邊在嘴里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一邊狠狠地“教訓(xùn)”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遇到她兒子抓打別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態(tài)度中隱藏著縱容,可能是怕兒子吃虧;平時還逗孩子打爸爸,以此為樂。她的兒子上幼兒園后總和小朋友合不來,常打人,弄得老師和家長們都有意見。這個孩子內(nèi)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過程中處處充滿保護自己的意識,唯恐有什么被別人侵犯,大多數(shù)情況下以和小朋友鬧意見而結(jié)束。所以他總是很孤獨。每當我看到這個孩子又寂寞又敵視的目光,總是對他的未來充滿擔憂。 我也見過不少“長不大”的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單邊主義”的,天下的“理”都在他這里,別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顧,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卻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處處表現(xiàn)得自私狹隘。不僅給別人帶來不快,更是常常給自己帶來不快。當他們急于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卻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tài)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后他的處事態(tài)度會更自如,人際關(guān)系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當“給小板凳揉揉痛”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在生活中處處給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從生活中能獲得的,也正是這些。 本文節(jié)選自尹建莉女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家教類原創(chuàng)作品,特此推薦給大家。 |
回復(fù)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