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心理學的故事(3)
查看(1351) 回復(0)
香爾滾姐姐
  • 積分:4722
  • 注冊于:2014-05-23
發(fā)表于 2014-10-24 11:20
樓主
五、量表衰減效應




在心理學實驗中,常常會遇到實驗中的因變量水平趨于完美(接近于量表的“天花板”),或者趨于零效應的現(xiàn)象。這些效應被稱為量表衰減效應(或者,更通俗地稱為天花板和地板效應)。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研究者該如何對此進行解釋呢?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天花板效應和地板效應。


在影響指標有效性的各種因素里,天花板效應( ceiling effect )和地板效應( floor effect )是尤其典型的情況。這兩種效應是指反應指標的量程不夠大,而造成反應停留在指標量表的最頂端或最低端,從而使指標的有效性遭受損失。


先來看一個天花板效應的例子。假設有一個研究者想要比較游泳和跑步的減肥效果。他找來兩個肥胖的人作被試,首先用一架臺秤秤他們的體重,發(fā)現(xiàn)兩個被試的體重正好都是 300 。然后,這兩個被試開始減肥計劃,一個通過跑步減肥,另一個游泳。幾個月后,兩個人又一次用同一架臺秤稱體重,結果發(fā)現(xiàn)兩個人的體重都是 250 。研究者認為兩個人都減重 50 ,因此斷定跑步和游泳的減肥效果一樣好。但是研究者忽視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它所用臺秤的量程是 0 300 磅,不能稱出這兩個人的確切體重。(如果用一個范圍足夠大的秤去稱的話,一個被試是 300 ,而另一個是 350 。通過跑步減肥的被試減重 50 ,而通過游泳的被試減重了 100 。)由于兩個被試的體重都已經(jīng)到達了反應指標量程的最頂端,致使他們各自的減肥效果沒有真正地體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一個天花板效應的問題。


再來看一個地板效應的例子。假如你教一個動作不太協(xié)調(diào)的朋友打保齡球。你認為獎賞可以提高作業(yè)水平,因此每當他打一個全中你就為他買一杯啤酒。然而你的朋友將球都扔到溝里去了。這樣,你不能提供獎賞了,而且你還預期他的作業(yè)水平會隨著練習次數(shù)的增加而降低。但由于再沒有比溝里球更低的水平了,所以你觀察不到成績的任何下降,此時你朋友的作業(yè)水平已經(jīng)到了反應指標量程的最底端。這就是地板效應。


天花板和地板效應都阻礙了因變量對自變量效果的準確反映,在選擇反應指標時應努力避免。那么該怎樣避免呢?通常的方法是:嘗試著先通過實驗設計去避免極端的反應,然后再試著通過測試少量的先期被試來考察他們對任務操作的反應情況。如果被試的反應接近指標量程的頂端或底端,那么實驗任務就需修正。例如,在一個記憶實驗中如果記憶成績太好,那就可以增加呈現(xiàn)的材料以降低作業(yè)水平。與此相似,如果被試完成得太糟糕,幾乎記不住任何東西,那么就要通過減少識記材料、放慢呈現(xiàn)速度等方法使任務變得容易些。設計實驗任務和反應指標的指導思想是應使被試的反應情況分布在指標量程的中等范圍內(nèi)。那么,操作自變量時,被試反應水平的提高或降低都能被觀察到。謹慎的研究者在實施可能被天花板或地板效應污染的實驗前,先做好預備實驗。預備實驗能使研究者了解到實驗中存在的有關設計或實驗程序方面的問題。


了解什么是天花板效應、地板效應及其避免的方法,將有助于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實驗設計、實驗實施過程和實驗結果的討論和解釋。



(采自《實驗心理學》郭秀艷著, 2004








六、盲



以往,心理學家認為知覺一定是意識層面的。例如在視、聽知覺研究中被試總是意識到自己看見、聽見某些刺激,而空間知覺、時間知覺研究中人們也是清楚地意識到空間關系和時間序列。然而,近20 年以來,研究者逐漸發(fā)現(xiàn)大量證據(jù),證明知覺也可以涉及無意識層面的加工,這就是無覺察知覺。

   20 世紀 80 年代,研究者幾乎同時從兩個領域得到啟發(fā),開始思考知覺是否可能在意識層面之下發(fā)生,提供無覺察知覺存在證據(jù)的兩個領域,分別是神經(jīng)病理案例和認知實驗研究。


而盲視是神經(jīng)病理案例中的一個典范,研究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奇怪的現(xiàn)象:一些腦損傷患者無法知覺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條件下卻表現(xiàn)得似乎仍能對這些刺激進行某些加工。換言之,那些刺激在患者本人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得到了知覺加工。


韋斯克蘭茨( 1986 )報告了一例盲視病人 D.B. D.B. 十四歲時,大約每六周發(fā)生一次劇烈頭痛,頭痛時,伴隨出現(xiàn)的是其左側視野一塊橢圓形的暫時失明。到他二十歲時,他頭痛的次數(shù)增加,并且在某一次頭痛發(fā)作后,那塊橢圓形的局部區(qū)域徹底失明了。 X 光片顯示:他大腦右側視皮層頂端的血管增大。之后,手術切除了 D.B. 腦部的這部分視皮層和膨大的血管。當即 D.B. 的頭痛停止,然而,他的左側視野卻失明了。通過動態(tài)視野程序發(fā)現(xiàn) D.B. 在每只眼睛視野的左半部都有一個盲點。


然而,奇怪的是 D.B. 的左視野好象并非真地失明。觀察發(fā)現(xiàn) D.B. 能夠清晰定位處在他的盲視野區(qū)內(nèi)的物體。比如,盡管看不見,但他能夠正確地握住別人伸出的手,而且,他能夠猜出他看不見的條狀物作水平還是垂直運動。不過, D.B. 說在他看不見左視野中的任何東西,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完成以上任務,完全是因為猜測。


進而,韋斯克蘭茨對 D.B. 的這種無覺察情況下準確判斷能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測試。由于 D.B. 看不見在盲視野中的物體,實驗要求他對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作迫選猜測。另一些實驗要求他猜測線條的方向?刂普彰鳁l件、 D.B. 頭的位置和視線的方向保持不變。結果發(fā)現(xiàn) D.B. 在盲區(qū)的定位、覺察和目標方位的猜測都比隨機猜測的結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況下,盲區(qū)的視覺活動幾乎和正常視野的視覺活動表現(xiàn)得一樣好。但是 D.B. 仍不能辨別在盲區(qū)出現(xiàn)的物體,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他都聲稱看不見測試中要求他做出選擇判斷的目標,他還是認為他在這些試驗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卓越能力要歸功于猜測或是運氣。在不存在覺察的情況下, D.B. 進行了復雜的知覺判斷,D.B. 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產(chǎn)生知覺。這種被試對所呈現(xiàn)的刺激茫然不知,并且也沒有產(chǎn)生感覺,但是要求他猜測或迫選時卻能做出精確的反應的現(xiàn)象就是無覺察知覺最好的證據(jù)。



(采自《實驗心理學》 郭秀艷, 2004







七、迷信的鴿子




斯金納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心理學家,堪稱行為主義之父,他是著名的“斯金納箱”的發(fā)明者,此外他還出版了 10 多本著作,發(fā)表了 70 多篇科學論文。斯金納的理論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況下,你的行為都很可能伴隨著某種結果,比如得到贊揚、報酬或解決問題后的滿足感,那么隨后在類似的情況下,你很可能重復這一行為;這些結果被稱為強化。如果你的行為伴隨著另一種結果,比如疼痛或尷尬,那么你在以后的相似情況下就很少會重復這種行為;這些結果被稱為“懲罰”。


在斯金納的眾多研究中,有一篇題為《鴿子的迷信行為》,這篇文章不僅題目幽默,而且通過這個有趣的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清楚的認識斯金納的基本理論,他的研究行為方式、方法,還能對我們都熟悉的“迷信”現(xiàn)象進行一種斯金納式的解釋。

理論假設


人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迷信行為,比方說,忌諱從梯子下走過,忌諱踩到裂縫等等。很多人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但是某些時候人們是會因為迷信而做某些事情。斯金納認為,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們相信或推測在迷信行為和某些被強化的結果之間存在聯(lián)系,即便是實際情況下兩者并不相關。所以,斯金納說了下面的話“如果你認為這是人類特有的行為,那么我將給你一只迷信的鴿子!

實驗方法


斯金納在此項研究中使用了“斯金納箱”,但做了重要的變化:即為了研究迷信行為,食物分發(fā)器被設定為每隔 15 秒落下食丸,不管動物當時在做什么?梢钥吹竭@便產(chǎn)生了非關聯(lián)性強化。換句話說,不管動物做了什么,每隔 15 秒它將得到一份獎勵。


研究中的被試是 8 只鴿子。連續(xù)幾天對這些鴿子喂少于他們正常進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測試時,它們處于饑餓狀態(tài)。由此增強尋找食物的動機(這增加了強化的效果)。讓每只鴿子每天在實驗箱里待幾分鐘,對其行為不作任何限制。在這期間,每個 15 秒強化自動出現(xiàn)。幾天后,兩個獨立的觀測者記錄了鴿子在箱中的行為。

實驗結果


斯金納在報告中寫道:“ 8 只鴿子中的 6 只產(chǎn)生了非常明顯的反應,兩名觀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記錄。一只鴿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時針轉圈的條件反射,在兩次強化之間轉 2 3 圈;另一只反復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第三只只顯現(xiàn)出一種上舉反應,似乎把頭放在一根看不見的桿下面并反復抬起它。還有兩只鴿子的頭和身體呈現(xiàn)出一種搖擺似的動作,它們頭部前伸,并且從右向左大幅度搖擺,接著再慢慢的轉過來,它們的身子也順勢移動,動作幅度過大時還會向前走幾步。還有一只鴿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擊或輕觸的條件反應,動作直沖地面但并不接觸!


上述的行為都是在建立條件反射前未曾觀測到的。實際上新的行為和鴿子得到食物毫無聯(lián)系。然而,它們表現(xiàn)的就好像行為會產(chǎn)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說,它們變得迷信了。


接下來,斯金納想知道如果兩次強化之間的間隔被拉長了,又會發(fā)生什么。他用了一只搖頭的鴿子,然后把兩次投放食丸的時間間隔慢慢增加到 1 分鐘。這時,鴿子表現(xiàn)的更加精力充沛,直到最后在兩次強化間的 1 分鐘內(nèi),這只鴿子像在表演一種舞蹈(好像一種“鴿子食物舞”)。


最后是消除鴿子的這種新行為。這意味著在測試箱中的強化不再出現(xiàn)。這時,迷信行為逐漸消退,直到完全消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只“跳舞”的鴿子在完全消退前的這種反應次數(shù)超過了 1 萬次。

討論


在實驗中斯金納得到了 6 只迷信的鴿子。然而,他對這一成果的解釋卻極為謹慎:“這一實驗可以說是證明了一種迷信。鴿子行為的依據(jù)是行為和食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雖然這種聯(lián)系實際上并不存在。”


迷信難以消退的原因可以從那只在行為消除前跳了 1 萬多次舞的鴿子那兒去尋找。當某種行為只是偶然的被強化一次,它就變得非常難以消除。這是因為人們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為會產(chǎn)生強化的后果。你能想象,如果每種聯(lián)系每次出現(xiàn),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為就會很快停止,然而,對人類而言,偶然的強化通常要過很長時間才能發(fā)生,因此迷信行為常常持續(xù)一生。

結論


迷信無處不在,從心理學角度看迷信是不健康的嗎?絕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相信,盡管從定義上講,迷信行為并不會導致你想要的結果,但它們還是有積極的功能。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迷信行為經(jīng)常能產(chǎn)生力量,不再失控。從事危險職業(yè)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時候,由迷信行為帶來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和信心,并提高成績。



(采自《改變心理學的 40 項研究》 羅杰· R. 哈克著,白學軍等譯,2004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歐洲通用貨幣是什么?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fā)布個人聯(lián)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lián)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jīng)允許不得發(fā)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fā)布了涉及以上內(nèi)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wǎng)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wǎng)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廣告業(yè)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wǎng)-聯(lián)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