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研究生專業(yè)介紹:理論物理
查看(1346) 回復(0) |
|
first
|
發(fā)表于 2015-12-27 13:55
樓主
1、總體情況介紹 理論物理方向近十年來承擔了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總項目經(jīng)費400余萬,包括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子項目及科技部973項目子項目各一項),5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1項重慶市重點基金),并有1人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項目以及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杰出青年高級研究學者赴國外研修數(shù)學物理項目”。近些年來,理論物理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核心期刊共發(fā)表百余篇學術論文:這些期刊包括Physical Review D,Physical Review A,Journal of Cosmology,Classical and QuantumGravity,The 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等等。理論物理方向近年來承辦了多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如《第八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第九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雙重味物理研討會》等等,并已做出多項具有國際影響的工作,如 1)在國際上原創(chuàng)性提出高頻引力波探測中的Li-effect(由李芳昱教授提出),為高頻引力波探測方案的提出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2)原創(chuàng)性提出全新探測微波頻帶高頻遺跡引力波方案(Li-Baker探測方案)。在當前國際上提出的三種典型的微波頻帶高頻引力波探測系統(tǒng)中(英國、意大利和中國重慶大學方案),Li-Baker方案被認為可能是最有希望的高頻遺跡引力波探測方案; 3)對雙重味Bc介子及Xicc強子產(chǎn)生性質進行長期系統(tǒng)研究,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高能物理界高度重視,課題組成員與合作者編寫的相關程序BCVEGPY及GENXICC也為國際強子對撞機TEVATEON及LHC相關實驗組所采用及引用; 4)分別采用kT因子化理論以及QCD求和規(guī)則方法系統(tǒng)研究B介子衰變到輕贗標介子躍遷形狀因子的微擾以及非微擾效應,為進一步精確計算國際上關注的熱點B物理課題,特別是B介子半輕子衰變過程,提供了相關的理論基礎; 5)kT因子化理論框架下研究了輕贗標介子的電磁形狀因子,通過與國際最新實驗數(shù)據(jù)做比較對輕介子波函數(shù)性質做了深入討論,部分研究成果被JLAB實驗組和BABAR實驗組引用; 6)在探索大規(guī)模實現(xiàn)量子計算的框架下,對利用超導約瑟夫結實現(xiàn)單向量子計算的可能性進行了研究。在量子通訊理論方面,提出量子機密共享中任意量子態(tài)的多方共享方案以及安全直接通訊的安全性討論。相關的多篇研究論文他人引用超過50次。 7)在里德堡阻塞效應的模型下,探討了其中的量子效應對量子多粒子糾纏態(tài),特別是多量子鐘態(tài)的影響。該項目受到國內外比率標準研究專家的高度重視。 8)在腔量子網(wǎng)絡體系中,利用原子能級與腔場的耦合作用,構建了一種新穎且可模塊化的光腔節(jié)點體系。通過數(shù)值模擬精確給出現(xiàn)有實驗條件下該體系信息交換和光子位相調控的最優(yōu)實驗參數(shù),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了腔量子網(wǎng)絡構造。該體系構造簡單、可集成化并可保護量子態(tài)不受集體退相干的影響,有很強的應用前景。這些結果均發(fā)表在Phys.Rev.A、Physics Letter B等雜志上,被引用近百次。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