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5-26 相關院校:北京電影學院
鐘大豐,教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導師
國際交流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
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電視家協(xié)會高校影視藝術委員會理事
第六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
一、個人簡歷
1982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yè)。1985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系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是中國第一批電影專業(yè)碩士之一。1985年起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任教。1989年至1991年和1995年至1996年兩次赴美國進修學習。回國后仍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1994年起任文學系主任。1998年起任教授。在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在中國電影史、美國電影、電影理論和傳播理論等領域進行科研。尤其是在中國電影研究的領域內,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曾四次獲省部級獎。
二、開設課程:
《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
《西方電影理論》、《影視傳播理論》、
《類型電影》、《美國電影研究》、
《電影大師研究》、《中外電影研究》、
《中外影視史》、《影片分析》
三、主要學術成果:
已發(fā)表著譯共約二百萬字,其中論文數十篇;與人合作著譯或者參加編寫的著作三本,多篇論文被國內外收入論文集,三篇論文被國外譯成英文發(fā)表。電視劇編劇、劇本策劃、電視專題片撰稿、藝術指導、顧問等數十部(集)。
主要著譯:
電影理論:新的話語與詮釋(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出版)
東方視野中的世界電影(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出版)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美〉悉德·菲爾德著,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出版)(與鮑玉珩合譯,本人譯1/2約10萬字)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美〉悉德·菲爾德著,據1994年英文版重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出版)(與鮑玉珩合譯,本人譯1/2約10萬字)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美〉悉德·菲爾德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出版)(與鮑玉珩合譯,本人譯2/3約15萬字)
《中國電影史》(合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2002再版,獲廣電部八五社科科研專著三等獎)
《北影四十年》(合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
《通向電影圣殿》(合著,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廣電部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
四、主要論文:
論影戲,《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中國電影的歷史及其根源--再論“影戲”,《電影藝術》1994年第1、2期
“影戲”理論歷史溯源,《當代電影》1986年第3期,收入《中國電影理論文選(20—80年代)》(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并被收入美國出版的英文論文集《當代中國電影:批評論爭,1979-1989》
從劇作看影戲美學--對中國電影思維的歷史反思,《影視文化》1989年第2期
也談中國電影創(chuàng)新之路,《電影藝術》1986年第12期
作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國電影(ChineseFilmasThirdWordCulture),提交1996年10月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北京舉辦的亞洲電影收藏研討會(中英文論文,英文發(fā)言)
中國電影理論,(與陳犀禾合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撰寫的大型詞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在理論研究陣地上,(與陳犀禾合作)《電影藝術》1986年第10期
歷史折射出現實的光輝--談新時期的電影歷史研究,《電影藝術》1988年第2期
From Wen Min Xi(Civilized Play)to YingXi(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1920s,從“文明戲”到“影戲”—二十年代上海電影工業(yè)的奠基,美國《亞洲電影》雜志,9卷1期1997年秋季號,AsianCinema,Vol.9,No.1,Fall1997
中國無聲電影劇作的發(fā)展演變,(為《中國無聲電影劇本》一書所寫的序言)(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作為藝術運動的三十年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1994年第1期,廣電部八五社科科研論文二等獎
從《定軍山》到《西洋鏡》——改編背后的文化立場轉移,《電影藝術》2001年第4期
解放區(qū)電影的精神遺產,《電影創(chuàng)作》1996年第5期
袁牧之與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初創(chuàng)設想與實施,《當代電影》1999年第6期
記錄與表達—關于新中國紀錄電影的對談(合作)《電影藝術》1997年第5期
走向邊緣——從媒介定位看八十年代大陸新電影,提交1995年9月在臺北舉行的“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fā)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收入《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臺北1996
八十年代大陸新電影中的都市人際關系,提交1996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舉辦的第一屆華語電影研究學術研討會的論文
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影視的發(fā)展狀況與問題(英文),1995年11月在美國俄亥俄大學舉辦的美國電影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言
數碼時代的個人化影像生產——大陸DV電影制作與傳播的一些新現象,提交2002年6月在臺北舉行的“數位與類比:寬頻世界中的光影的流轉與匯流——兩岸暨香港影視媒介發(fā)展研討會”
淺談鄭正秋的電影創(chuàng)作與鴛鴦蝴蝶派文學的關系,《當代電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1985年第5期
從生活的潛流中反映時代的波瀾,收入《論夏衍》(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
藝術個性與審美主潮---水華電影創(chuàng)作四題,收入《論水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
史詩·群象·電影觀,收入《論成蔭》(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
論崔嵬的戲曲片創(chuàng)作,收入《崔嵬與電影》(奧林匹克出版社1995)
個性.時代.傳統(tǒng)--凌子風早期電影創(chuàng)作,收入《繆斯的眼睛》(珠海出版社1996)
作為敘事和表象的歷史---歷史寫作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電影:科學的對象,(與李陀等合作)《電影藝術》1988年第2期,并被收入美國出版的英文論文集《當代中國電影:批評論爭,1979-1989》
電影:雅努斯時代,(與戴錦華等合作)《電影藝術》1988年第9期
是誰在為創(chuàng)作指路——從歷史的角度看電影批評與實踐的關系,《電影藝術》1995年第3期
技術在電影發(fā)展中的位置——歷史的回顧與思索,收入《電影電視走向21世紀》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后現代都市中孤獨的流浪者--美國電影喜劇大師伍迪·艾倫,《當代電影》1992年第5期
現代電影中的戲劇性問題,收入《電影新觀念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1987)及《電影學--中國首屆電影學年會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現代電影劇作中的沖突,《語文導報》(杭州大學)1985年第8期
現代電影劇作結構中的新特點,《語文導報》1985年第10期
造型情節(jié)--電影敘事的獨特語言,《西部電影》(西安電影制片廠)1987年第8期
喜劇作為類型,《電影創(chuàng)作》(北京電影制片廠),1994年第5期
美國電影劇作教育管窺,《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開拓者的足跡——讀電影文學劇本《定軍山》,《電影創(chuàng)作》1995年第5期
用當代的眼光比較電影與戲劇,(翻譯)《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五、參加研究項目:
廣電部電影局黨史征集辦公室《中國電影編年史》
文化部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電影藝術史》(中國藝術研究院)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基于動態(tài)人文界面的大型多媒體演示系統(tǒng)》(清華大學,1999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廣電部《電視劇文化研究》(項目負責人)(在研)
通訊地址:
北京西土城路4號北京電影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郵編:100088
電話:82043805(辦)
電子信箱:zhongdafeng@bfa.edu.cn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