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tài) 來源:西南交通大學 2017-09-05 相關院校: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在2017級學生碩士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17年9月1日)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
今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命名為“復興號”。接下來京滬高鐵將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每天將有7對“復興號”率先按時速350公里奔馳在京滬上。“復興號”的研發(fā),凝聚了許多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西南交大多個科研團隊深度參與其中,其成功背后凝結著交大廣大師生的辛勤付出和智慧貢獻。
同學們,祝賀你們登上了交大這列承載著中國軌道交通事業(yè)復興發(fā)展重任的“高鐵”!歡迎你們來到天府之國成都,來到百年學府西南交通大學,成為一名光榮的交大人!
今天我和大家談談如何治學。治學方法多種多樣,風格迥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技術發(fā)展階段,以及不同的學術軟硬件平臺,治學方法也處在不斷生發(fā)和演化中。同時,治學還是一件十分個人化的事,似乎難有普適的方法。然而,悉心總結古今中外歷代學人的治學方法和心得,還是可以得出帶有規(guī)律性和共性的“常”。常者,普遍、一般、長久、不變之謂也。博、化、判,即為治學之“三常”。
一、學之“博”
《禮記·儒行》有云:“儒有博學而不窮”。在座的諸位,你們是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碩者,大也;博者,廣也。你們要成為名副其實“大而廣”的“碩士、博士”,而不僅僅是“窄而深”的“淵士”。當今世界,科技和學術研究呈現(xiàn)出兩個鮮明的向度:專業(yè)深度細分,交叉融合強化。作為i世代(i Generation)的研究生,理應打下厚實的功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這既要求諸位對本專業(yè)深耕細研,立志成為術有專攻的專才;還要力爭成為兼收并蓄、知識廣博的通才,避免因為趣味單一、知識面太窄、對專業(yè)以外的東西全然不知而產(chǎn)生的“隧道效應”。
一是開卷有益,廣通博識。眾所周知,金字塔之所以能千百年屹立不倒,是因為其厚重寬廣的塔基。做學問亦然,若沒有一定的廣度和跨度,就很難有相當?shù)母叨群蜕疃。沒有多學科的學養(yǎng)支撐,很難成為學問大家。“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諸位要大大提升閱讀量,擴展閱讀面,讓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成為習慣,使自己的思維永遠活潑,才思不絕。讀書不僅要讀本專業(yè)的,還要讀專業(yè)之外的,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樣地,既要讀有用的,也要讀“無用”的。因為有用有所難用,無用無所不用,無用即大用。通過日積月累,皓首窮經(jīng),廣泛涉獵,厚植學術根基,厚蓄學術積淀。
二是虛懷若谷,力求無我。朱熹曾言“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朱熹用“虛心涵詠”四個字概括這段話,意思是讀書時要虛懷若谷,體貼圣賢,反復咀嚼,切忌穿鑿附會想當然。從歷史中尋找借鑒,從他人那里汲取經(jīng)驗,何樂而不為?治學讀書要“虛心”,首先要“無我”“無成執(zhí)”,“胸次放開,磊落明快”。器物惟其空才能裝東西,人要虛心才能接受新知識。虛空自己,放下成見,不僅能相對客觀公正地看問題,還能站在不同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同一個研究對象,應有意選擇不同類型的書和不同觀點的文獻進行比較性閱讀,以期獲得別樣的體察和識見。
三是取法乎上,博大精深。廣泛閱讀不意味無取舍,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諸位應當挑最好的書來讀,不要把精力耗費在二、三流書籍上。需知,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要多讀經(jīng)典,經(jīng)典博大精深,恰如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所言,經(jīng)典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讀經(jīng)典要讀盡量避免二手書目、評論和其他解釋,以免引入迷途。系統(tǒng)讀原著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產(chǎn)生、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和全貌。此外,在研讀歷代經(jīng)典名著和當代頂級期刊重要文獻的基礎上,自覺將目光投向世界學術前沿,主動與本領域內最杰出的學者對話對標。
二、學之“化”
南宋詩人楊萬里講“學而不化,非學也。”“化”是消化、融(熔)化,將各方面的知識道理融會貫通。學習不能化為己用,便不能稱之為卓有成效的學習。《朱子全說》有曰:“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作為學者,切莫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貪多不化。
“化”要在通達、徹悟和篤行上下功夫。
首先要“通”。中醫(y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周易》倡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博而通,才上高度;博而通而雅,則上品流。博學而且通達,就是要把多種碎片化、外在化的知識消化、融化、內化,把互不相干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形成自己通透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不是力量。“知識的知識”,即條理化邏輯化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力量。要把所讀材料反復咀嚼、整理加工綜合,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做到對書的內容要點爛熟于心如數(shù)家珍,對內在聯(lián)系和精神實質心領神會。華羅庚、劉再復、愛因斯坦等都主張復讀精讀,切實領會初讀時所不能理解或一知半解的東西,穿透書本深入淺出,把書讀通讀“薄”。
其次要“悟”。在《為政篇》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治學的思,固然需要摩挲書頁,掩卷沉思,切問近思,更要站在問題之外看問題,究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去領悟感悟,進而覺悟醒悟,乃至大徹大悟。讀書不僅要用腦用心去讀,還需要用生命去讀,用生命去參悟。如此方能體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第三是“行”。關于行,小言之,就是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勤動筆頭,養(yǎng)成做小卡片、記備忘錄、寫小論文的習慣。大言之,就是要將學問化作行動,知行合一。治學重在踐行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惟有篤行,方能得真知。曾國藩云:“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口耳之間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顏習齋亦云:“凡事心中了了,口中說說,筆下寫寫,而不從身體力行過,全是無用。”實際上,治學于己,不僅是增加見聞,精進學術,更是精神修行和靈魂洗禮。治學過程就是滋潤心靈、塑造人格、熏陶氣質,提高德性之修身正己的過程。治學于社會,就是用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更好地造福社會。
三、學之“判”
“判”有評判、判斷、判別和批判等意!吨杏·第二十章》中關于治學的五句名言中,“審問、慎思、明辨”這三句都屬“判”的范疇。大體而言,大學時期更多的是接受和吸納知識,諸位進入研究生階段,除了繼續(xù)學習將更多地從事研究和創(chuàng)造新知。胡適說,科學研究的第一個信條是思想,而思想的起點是懷疑。懷疑就要質疑、反省、檢討、追問、評判和批判。
“判”有三個層次:學理判斷、價值判斷和批判。
第一層:學理判斷。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可能傳達錯誤信息,未可輕信。尼采更是主張“重估一切價值”,由此開啟了近代懷疑主義風氣,并影響到近代中國的學術思想。如何作學理判斷?在態(tài)度上,要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理念,嚴肅嚴謹、求真務實,論斷剴切、推理縝密。通過考據(jù)考察、追本溯源、刨根問底、甄別真?zhèn),做到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言之有理、持之有據(jù)。在方法上,要對數(shù)據(jù)、證據(j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陳述、意見、描述的客觀性,原則、主張的合規(guī)性,范式選取的合理性,以及論證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演繹與歸納的規(guī)范性等,逐一進行全面檢視,特別要注意厘清假設前提、論域邊界以及初始條件和約束條件。
第二層:價值判斷。上述學理判斷,主要是基于事實和邏輯,屬客觀判斷。學理判斷關涉的是“真假、對錯”,而無關“是非、善惡”;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趨利避害和“工具理性”。價值判斷屬主觀判斷,主要基于道德法則和倫理義務,關切的是學理背后的正義性、正當性、合目的性和“價值理性”。周知,原子能可以用于造原子彈殺人,也可用來發(fā)電造福人類。原子能無善惡,恰如槍無善惡,只看掌握的人是善是惡。價值判斷旨在祛惡揚善,發(fā)展知性美德,倡導良知情懷,推崇社會責任,引領時代風尚,弘揚正知、正見、正能量。
《王者榮耀》從(市場營銷學)學理上判斷極其成功,是當下全球最賺錢的游戲。然而,價值判斷看,作為一款社交游戲,它對產(chǎn)業(yè)生態(tài)乃至社會生態(tài)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比如,個人被社交圈“綁架”)不容小覷。再則,很多玩者都是未成年人,游戲內容架空和虛構的歷史,將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全社會巨量的人(據(jù)悉,在中國每7個人就至少有一位是該游戲的玩家)對游戲的過度沉溺,勢必侵蝕和拉低整個民族的奮斗創(chuàng)新活力。
第三層:批判。與此相應的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維能持續(xù)、能動、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它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思想態(tài)度,還是一種人格氣質;既能體現(xiàn)思維水平,也凸顯現(xiàn)代人文精神。它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需要的基本能力,是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校準,批判者需要具備求真、開放的思想以及自信心、求知欲和成熟度。在當今人工智能(AI)時代,批判者尤其需要學會提問。在此,我向諸位推薦M.Neil Browne/ Stuart M.Keeley合著的《學會提問題——批判性思維指南》(《Ask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同學們!以上就是我要談的治學“三常”。其中,有中外先賢的教誨,有近人的經(jīng)驗,也有自己的感悟,一并貢獻于茲,希望對諸位有參考價值。謝謝大家!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wǎng)打盡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