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2018-05-21 相關院校: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研究生導師楊澤波介紹如下:
個人簡介:
楊澤波,1953年生,河北石家莊人。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孔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
學習經(jīng)歷:
1986-1989年在復旦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89年獲碩士學位。
1989-1992年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jīng)歷:
1969年志愿入伍,從軍期間長年堅持自學。1986至1992年在復旦大學讀研,畢業(yè)后繼續(xù)回部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01年申請轉業(yè)到復旦大學任教至今。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研究專長):
從事先秦儒學(主要是孟子)與現(xiàn)代新儒家(主要是牟宗三)的研究。
近期研究重點:
從事儒家生生倫理學的研究。
科研成果及代表作
著作:
《孟子性善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有韓文譯本)。
《孟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牟宗三三系論論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貢獻與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論文:
《孫子兵法的系統(tǒng)方法》,《軍事歷史研究》1987.1。
《愚兵政策新辨》,《新論》1987.2。
《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歷史回顧》,《理論探討》1988.2。
《一個新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書林》1988.9。
《中哲史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復旦學報》1989.5。
《論牟宗三性善論研究》,《復旦學報》1991.3。
《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其影響》,《學術月刊》1991.10。
《孔子的心性學說結構》,《哲學研究》1992.5。
《從道德形上學建構看孔孟的差異》,(臺)《孔孟月刊》1992.12。
《仁性倫理與理性倫理的分野》,《中州學刊》1993.3。
《孟子義利觀的三重向度》,《東岳論叢》1993.4。
《性善論立論之謎》,《孔子研究》1993.4。
《從義利之辨到理欲之爭》,《復旦學報》1993.5。
《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臺)《孔孟月刊》1993.7,8。
《論良心》,《學術季刊》1994.1。
《孟子幸福觀與后世去欲主義的產(chǎn)生》,(臺)《孔孟月刊》1994.5, 1994.6。
《從孔孟差異看牟宗三的一個闕失》,《學術月刊》1994.6。
《新心學的使命》,(臺)《鵝湖學志》1994.6。
《性善的真諦》,(臺)《孔孟學報》1994.3。
《釋仁》,(臺)《哲學與文化》1995.1。
《性善論中的方法》,(臺)《孔孟學報》1995.3。
《釋仁》,《孔子研究》1995.3。
《性善論的原則》,(臺)《孔孟月刊》1995.4。
《徐復觀性善論研究的貢獻與不足》(徐復觀會議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7。
《孟子經(jīng)權思想探微》,《學術論壇》1997.6。
《王霸之辯正義》,(臺)《孔孟月刊》1997.12,1998.1。
《孟子弟子考辨》,《孔子研究》1998.1。
《原義利之辨》,(臺)《清華學報》1998.1。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與踐行》,《中國文化研究》1998.1。
《性善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歷山學刊》1999.1。
《20世紀孟子研究西學化傾向的發(fā)展和趨勢》,《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9.3。
《關于馮友蘭猜想的初步證明》(馮友蘭會議論文集),大象出版社1999.8。
《孔子心性學說的層級結構及理論意義》(哲學系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
《孟子三考》,(臺)《孔孟學報》1999.10。
《<孟子>作者新證》,《歷山學刊》1999.4。
《義利詮釋中的串項現(xiàn)象》(孔子會議論文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6。
《孟子思想的探微與思考》,(臺)《中國文化月刊》2000.8。
《孟子游歷事跡新說》(上),《炎黃文化研究》2000.7。
《古之圣賢無獨指心者》(葉適會議論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12。
《公與私:義利詮釋中的沉疴痼疾》,《朱子學刊》2000.8。
《<孟子·齊桓晉文章>鑒賞》,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孟子·知言養(yǎng)氣章>鑒賞》,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兩個問題》,《淅江社會科學》2001.4。
《孟子氣論難點辨疑》,《中國哲學史》2001.1。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辨義》,(臺)《孔孟月刊》2001.8。
《孟子游歷事跡新說》(下),《炎黃文化研究》2001.8。
《朱子在儒家心性之學中的地位之我見》,《朱子學刊》2001.11。
《就<孟子大傳>與劉鄂培先生商榷》,《復旦學報》2002.2。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休謨倫理難題》,《中州學刊》2002.4。
《儒家心性之學的時代意義》,《東吳哲學》2002期。
《公與私:義利詮釋中的沉疴痼疾》,《中國文化研究》2002.1。
《麥金太爾解決休謨倫理難題的貢獻與困惑》,《現(xiàn)代哲學》2002.2。
《孟子生卒系年新證》,(臺)《孔孟學報》2002.9。
《牟宗三以縱攝橫融橫于縱綜合思想的意義與不足》,《東岳論叢》2003.2。
《孟子之樂的層級性質及其意義》,《云南大學學報》2003.2。
《<孟子>的誤讀》,《江海學刊》2003.2。
《道德代宗教:一個有意義話題的重提》,《河北學刊》2003.3。
《牟宗三道德自律學說的困難及其出路》,《中國社會科學》2003.4。
《“道德他律”還是“道德無力”》,《哲學研究》2003.6。
《論“理性事實”與“隱默之知”》,《中國哲學史》2004.1。
《未冠以存有論名稱的存有論思想》,《現(xiàn)代哲學》2004.2。
《理性如何保證道德成為可能》,《道德與文明》2004.2。
《法律西化背景下對儒學的雙重苛求》,《河北學刊》2004.3。
《<孟子>,是不該這樣糟蹋的>,<復旦學報>2004.4。
《牟宗三超越存有論駁議》,《文史哲》2004.5。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存有論思想辨析》,《思想與文化》第4輯(2004)。
《先秦儒家與道德存有》,《云南大學學報》2004.5。
《牟宗三超越存有論義理疏解》,《哲學門》2004.2。
《<現(xiàn)象與物自身>存有論思想辨析》,《復旦哲學評論》2005期。
《從縱貫系統(tǒng)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論的缺陷》,《東岳論叢》2005.1。
《圣人與存有》,《南京師大學報》2005.1。
《橫攝系統(tǒng)與超越存有》,《學術月刊》2005.2。
《西方學術背景下的孟子王道主義》,《華東師大學報》2005.4。
《牟宗三形著說質疑》,《孔子研究》2005.1。
《超越存有論的困惑》,《復旦學報》2005.5。
《天志明鬼思想的形上意義》,《哲學研究》2005.12。
《中國哲學突破中的問題意識》,《云南大學學報》2006.1。
《牟宗三三系論的理論意義》,《中華文化論壇》2006.1。
《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底蘊》,《天津社會科學》2006.2。
《牟宗三三系論的理論貢獻及其方法終結》,《中國哲學史》2006.2。
《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國社會科學》2006.3。
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Confucian Morality as Seen From the Practice Of Judging Virtue by Heaven8000,《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2006.4.
《三系的疑惑》,《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4。
《牟宗三“自覺”思想的理論意義》,《復旦學報》2006.5。
《由西學化向本土化的復歸》(鑒往瞻來論文集),復旦出版社2006.10。
《牟宗三超越存有論的理論意義與內在缺陷》,《香港新亞學術集刊》第19期。
《性的困惑:以西方哲學研究儒學所遇到的一個困難》,《中國學術第》24期,2007年。
《牟宗三何以認定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個事實的概念》,《哲學研究》2007.11。
《“自覺”與“自愿”》(追尋智慧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
《孔孟建構道德形上學的差異及引申的兩個問題》,《中國哲學史》2007.4。
《想大問題,寫小文章》,《中國研究生》2007.11。
《荀子性惡論的邏輯結構及其內在困難》,《東吳哲學》2007期,《中和學刊》第1輯。
《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牟宗三三系論的兩個理論意義》(儒學釋蘊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正宗與旁出標準的缺失》(繼往開來論儒學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
《再論儒學何以具有宗教作用》,《文史哲》2008.4。
《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個事實的概念嗎》,《云南大學學報》2008.3。
《<牟宗三先生全集>編校評估》,《浙東學術》第1輯(2009)
《性體的局限與意義》,《儒學天地》2008.4。
Corruption or Hypercriticism?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7.4
《從孟子到牟宗三》,《石家莊黨校學報》2008.9。
《“康德與孟子”還是“康德與朱子”》,《陜西師大學報》2009.2。
《天:儒學超越性的寄托》,《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3.16。
《論人性中的自然生長傾向》,《中國哲學史》2010.2。
《四無與圓善》,《復旦學報》2010.2。
《詭譎的即與孔顏樂處》,《中山大學學報》2010.2。
《從德福關系看儒學的人文特質》,《中國社會科學》2010.4。
《牟宗三解決康德的圓善問題了嗎》,《哲學研究》2010.10。
《賦予說還是滿足說——牟宗三以存有論解說道德幸福質疑》,《河北學刊》2011.1。
《牟宗三圓善思想的意義與缺陷》,《云南大學學報》2011.2。
《坎陷概念起于何時》,《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2。
《我們應該如何研究<圓善論>》,《現(xiàn)代哲學》2011.2。
《坎陷概念的三個基本要素》,《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5。
《坎陷如何開出科學》,《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2。
《儒家思維方式何以偏重智的直覺》,《新東方》2012.3。
《三分方法視域下的坎陷概念》,《復旦學報》2012.3。
《坎陷與民主——牟宗三坎陷開出民主論的啟迪、補充與前瞻》,《中國哲學史》2012.3。
《內圣外王之辨及其當代價值》,《河北學刊》2012.4。
《牟宗三縱貫縱講的存有論內涵》,《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5。
《覺他的思維方式不是智的直覺》,《哲學研究》2013.1。
《牟宗三坎陷論的意義與缺陷》,《社會科學研究》2013.1。
《坎陷如何開出民主》,《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2。
《牟宗三存有論的理論意義與方法缺陷》,《云南大學學報》2013.2。
《牟宗三后期合一論的兩個理論貢獻》,《現(xiàn)代哲學》2013.4。
《康德意義的智的直覺與牟宗三理解的智的直覺》,《文史哲》2013.3。
《天心與天垂象》,《船山學刊》2013.3。
《無相的疑惑——關于牟宗三以放得下論相即式合一的討論》,《中國哲學史》2013.3。
《牟宗三早期圓成論與后期合一論之比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5。
《智的直覺抑或意向性的直接性?》,《復旦學報》2013.6。
《智的直覺與善相》,《中國社會科學》2013.6。
《從坎陷論的視角看李約瑟難題》,《清華學報》2013.6。
《坎陷開出民主不同理解九種》,《天府新論》2014.1。
《如何看待康德審美思想是一種“外離”?》,《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
《牟宗三早期圓成論的貢獻與缺失》,《探索與爭鳴》2014.3。
《孟子道德之樂的生成機理探微》,《國學學刊》2014.3。
《牟宗三形著論商榷》,《社會科學》2014.7。
《關于牟宗三活動論的進一步思考》(與孔子對話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
《牟宗三后期合一論原理述要》,《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6。
《牟宗三覺他思想陷入誤區(qū)原因梳理》,《文史哲》2015.1。
《牟宗三儒學思想方法的缺陷》,《哲學研究》2015.1。
《牟宗三研究的扛鼎之作》,《中國哲學史》2015.1。
《從十力學派的視角看牟宗三儒學思想的貢獻》,《社會科學研究》2015.2。
《牟宗三早期圓成論原理要義》,《儒學天地》2015.1。
《民主視野的比較》(孔子會議論文集),九洲出版社2015.5。
主要講授課程
“先秦哲學”、“孟子導讀”(本科生)
“中國哲學前沿問題研究”、“現(xiàn)代新儒家著作導讀”(博士生)、“儒家心性論研究”(碩士生)
榮譽稱號及所獲獎勵
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復旦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
CURRICULUM VITAE
Yang Zebo
Contact Information
Office:
Office hours:
Office phone:
Email:
Personal: Yang Zebo was born in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 in 1953.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onfucius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fucianism,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Education:
1986-1989 M.A. Fudan University.
1989-1992 Ph.D. Fudan University.
Teaching Positions:
Yang Zebo volunteered to enlist in the army in 1969, and insisted on self-study during his military service. He studied for a master’s degree at Fudan University from 1986 to 1992, then he returned to the army continuing to engag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e transfered to teaching in Fudan University after been demobilized in 2001.
Research Interests: Pre-Qin Confucianism (mainly Mencius) and Modern Neo Confucianism (mainly Mou Zongsan)
Resent Research Focus: Confucian Ethics
Publications:
Books:
Academic Papers:
Courses: Pre-Qin philosophy, Menciu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on the frontier of Chinese Philosophy, Guide Studies in Modern Neo-Confucianism (for doctoral students), Study in Human Mind and Nature of Confucianism (for master students)
Awards
Enjoy the Special Allowance of the State Council
Excellent Graduate Tutor of Fudan University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wǎng)打盡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