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2019-07-25 相關院校:中南民族大學
一、考試性質
民族學理論與方法是為中南民族大學招收民族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所掌握的民族學人類學本科階段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院校民族學人類學專業(yè)優(yōu)秀本科生所能達到
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學校擇優(yōu)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二、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民族學專業(yè)學位入學考試“民族學理論與方法”考試,包括民族學人類學理論、田野調查理論與方法論兩門基礎課程和各人類學分支學科的內容。目的在于測試考生對于民族學人類學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統(tǒng)掌握民族學人類學的基本特點、概念、理論、研
究方法和原則,并具備能從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視角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描述、說明、分析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能力。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本試卷滿分為( 150)分,考試時間為( 3 )小時
2.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考查的題型及其比例
名詞解釋題:6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30 分
解答題: 3 小題,每小題 20 分,共 60 分
論述題: 2 小題,每小題 30 分,共 60 分
四、考查內容
第一部分: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脈絡
一、古典進化論學派
(一)古典進化學派產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1.古典進化學派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學術背景
2.人類思維同一性
3.實證主義
4.單線進化論
5.萬物有靈論
6.比較法、殘存法
7.氏族、胞族、部落
8.古典進化論學派對母權制、內婚制、外婚制、父權制、圖騰制度的研究
(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1.愛德華·伯內特·泰勒
2.路易斯·亨利·摩爾根
3.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三)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1.古典進化論學派的學術貢獻
2.古典進化論學派的歷史局限性
二、傳播論學派
(一)文化傳播論的主要理論和概念
1.文化的產生與傳播
2.文化傳播中的“借用”
3.文化圈
4.區(qū)域研究
(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1.弗里德里希·拉策爾
2.萊奧·弗羅貝紐斯
3.弗里茨·格雷布內爾
4.威廉·施密特
5.威廉·里弗斯
6.埃里奧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三)傳播論的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三、歷史特殊論學派
(一)歷史特殊論學派主要理論和概念
1.對古典進化論和傳播論的批判
2.構建人類文化和文明史
3.歷史的方法(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1.弗朗茲·博厄斯
2.阿爾弗雷德·路易斯·克魯伯
3.羅伯特·哈里·羅維
4.愛德華·薩丕爾
(三)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四、法國社會學學派
(一)法國社會學派主要理論和概念
1.整體觀,
2.機械的組合與有機的組合
3.集體意識、社會事實、互滲律等
(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1.戴維·埃米爾·杜爾干
2.馬歇爾·莫斯的交換理論
3.呂西安·列維·布呂爾原始思維理論
4.羅伯特·赫爾茲象征人類學研究
5.阿諾德·范·蓋內普 “通過禮儀”
(三) 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五、英國功能主義學派
(一)英國功能主義學派主要理論和概念
1.功能主義對文化的定義及文化功能理論
2.功能主義學派對圖騰崇拜、巫術、宗教的研究
3.結構——功能主義概念、理論以及方法論
(二)第二節(jié) 代表人物及其理論和研究方法
1.阿爾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2.布羅尼斯勞·馬凌諾夫斯基
3.埃文思-普里查得
4.麥克斯·格拉克曼
5.羅伯特·雷德菲爾德
(三)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功能主義學派的貢獻
六、文化與人格學派
(一)文化與人格學派主要理論
1.無意識理論
2.“基本人格”概念
3.文化的差異與基本人格的差異
4.育兒方式與文化
5.文化模式與文化決定論
(二)代表人物及其理論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阿伯蘭·卡迪納
3.路絲· 富爾頓·本尼迪克特
4.瑪格麗特·米德
5.拉爾夫·林頓
6.克萊德·克拉克洪
7.許烺光
8.喬治·彼得·默多克
(三)歷史貢獻及其批判
七、新進化論學派
(一)新進化論學派主要理論
1.普遍進化論與多線進化論
2.社會文化整合
3.文化生態(tài)學、一般進化、特殊進化
4.文化唯物主義
5.主位方法與客位方法
(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1.萊斯利·阿爾文·懷特
2.朱利安·海內斯·斯圖爾德
3.艾爾門· 羅杰斯· 塞維斯與馬歇爾. 薩林斯
4.馬爾文·哈里斯
5.歷史貢獻及其局限性
6.新進化論學派的歷史進步性
7.新進化論學派的歷史局限性
八、結構主義人類學
(一)結構主義的思想來源、基本內涵和特征
1.列維·斯特勞斯及其理論來源
2.結構的概念和結構主義方法
3.結構主義與結構功能學派
4.結構人類學的貢獻與意義
(二)親屬關系的基本結構
1.親屬稱謂
2.親屬關系
3.交換理論
(三)神話的結構與圖騰
1.二元對立
2.《野性的思維》3.圖騰崇拜與分類
(四)荷蘭結構主義研究
1.德·榮格的二元性研究
2.尼達姆的結構與感情
3.范·巴爾的女性與互惠性
(五)結構主義的學術貢獻與局限性
1.結構主義的學術貢獻
2.結構主義的局限性
九、象征人類學
(一)心理學、符號學、結構主義與象征
1.弗洛伊德與夢的解釋
2.符號學與象征
3.結構主義與象征
4.利奇與新結構主義人類學
(二)象征與社會分類
1.瑪麗·道格拉斯的日常儀式象征研究
2.維克多·特納的儀式象征理論
(三)象征的研究方法和內容
1.儀式過程研究,閾限與交融理論
2.劇場與隱喻
3.象征與親屬制度、社會組織
4.象征與儀式、神話
5.象征與語言、人觀
十、解釋人類學
(一)“解釋”的人類學
1.解釋人類學的理論淵源
2.克里福德·吉爾茲及其學術發(fā)展
3.宗教象征體系的符號意義
(二)解釋與深描
1.文化的解釋
2.深描
(三)解釋人類學的影響
1.寫文化與文學回歸
2.解釋人類學對當代人類學研究的影響
十一、實踐理論
(一) 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及場域、慣習概念
(二) 馬歇爾·薩林斯對功利主義實踐理性的批判
(三) 人類學的責任與反思十二、馬克思主義民族學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發(fā)展
1.蘇維埃民族學的特點與貢獻
2.中國民族學的建立與發(fā)展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民族學幾個主要學派
1.結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點
2.政治經濟學派及其民族志
十三、后現(xiàn)代理論
(一)后現(xiàn)代理論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背景
1.社會背景
2.哲學背景
3.人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
(二)認知人類學
1.文化的分類
2.認知與符號意義、結構、行動
3.認知人類學的啟示
(三)人類學的反思
1.后現(xiàn)代、后殖民、后結構主義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2.行動主體
3.解構
4.實驗民族志
5.理論范式多元化與人類學重構
十四、社會性別理論
(一)社會性別理論基本概念
1.女權主義運動及女性主義理論思潮
2.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
3.勞動的社會性別分工
(二) 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十五、民族學人類學中國化的理論探索
(一)民族學人類學中國化實踐
(二)民族學人類學中國化的理論及學科特點
第二部分 民族學研究方法
一、民族學人類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1.民族學人類學的內涵與本質
2.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及研究對象
3.價值中立問題
4.主位與客位的方法
二、田野調查方法
(一)田野調查方法
1.參與觀察、訪談
2.譜系法
3.生活史和口述史
(三)多點調查與“多聲道”
(四)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再現(xiàn)
(五)田野道德和倫理
三、歷史文獻研究法
(一)歷史學與民族學的關系
1.研究對象與范圍的異同
2.初民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
3.民族學中的歷史主義
(二)如何解釋人類社會
1.不同學植就是不同的角度
2.中國民族學界重視歷史
(三)什么是歷史民族學
(四)歷史文獻的范圍與種類
1.史書類
2.檔案文件類
3.史部以外之群籍
4.少數民族古文字文獻
(五)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考釋分析與使用
四、民族學中的跨學科綜合研究法
(一)體質人類學對民族學研究的作用
(二)民族學與語言學
1.民族學視野下的語言現(xiàn)象
2.民族學視野下的語言學
3.語言、文化與世界
(三)考古學方法在民族學中的應用
(四)社會學方法對民族學的意義
(五)數理統(tǒng)計方法在民族學中的運用
(六)跨文化比較研究
五、民族志寫作
(一)民族志的特征與類型
1.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及其發(fā)展
2.作為方法論的民族志
3.作為學術文本的民族志
(二)民族志撰寫的若干問題
1.民族志風格
2.民族志寫作的危機
3.民族志寫作及其發(fā)展變化
六、民族學的影視表現(xiàn)與研究
(一)影視民族學
(二)國外民族志電影
(三)國內民族志電影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