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21-09-08 相關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
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F03
科目名稱:氣象學與氣候?qū)W
第一部分 目標與基本要求
一、 目標
氣象學與氣候?qū)W研究的對象是大氣的一般特征、大氣圈內(nèi)熱量與水汽的輸送與平衡、天氣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氣候的形成及影響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等。
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解大氣中的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和大氣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天氣演變和氣候形成、變化的規(guī)律及基本原理,了解和解釋各種不同地區(qū)氣候的特征。
二、 基本要求
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大氣的基本狀況,太陽輻射和地氣系統(tǒng)輻射的基本概念和過程,大氣的增暖和冷卻效應,氣溫的時空變化特點,大氣中水分蒸發(fā)和凝結的物理過程,天氣現(xiàn)象的形成條件,大氣環(huán)流的形成和特征,大氣中水分輸送的主要途徑,主要天氣系統(tǒng),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分類及主要氣候帶,地質(zhì)時期、歷史時期和當代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途徑以及全球變暖的應對。
第二部分 具體內(nèi)容
第一章 引論
1. 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 掌握氣候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反饋性;
3. 了解氣候系統(tǒng)各圈層的主要特征和屬性;
4. 了解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以及這些成分的主要作用,掌握溫室效應;
5. 掌握大氣垂直結構的基本特征;
6. 掌握主要氣象要素如:溫、壓、濕、風的物理意義及其表達式,幾種常用的濕度計算公式;
7. 理解空氣狀態(tài)方程。
第二章 大氣的熱能與溫度
1. 了解太陽輻射的光譜特征;
2. 了解輻射度量的基本概念,如輻射能、輻射通量密度、輻射率、輻射強度;
3. 了解基爾霍夫定律;掌握斯蒂芬-玻爾茲曼定律、維恩位移定律;
4. 理解并掌握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5. 理解大氣逆輻射和大氣保溫效應;
6. 了解地面輻射差額;
7. 掌握地-氣系統(tǒng)輻射差的概念和計算;
8. 理解氣溫非絕熱變化的能量傳輸方式;
9. 掌握氣溫的絕熱變化過程,包括干絕熱方程和位溫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義,了解濕絕熱過程,掌握假相當位溫的概念;
10. 掌握大氣靜力穩(wěn)定度的概念、判定靜力穩(wěn)定度的方法;
11. 理解能量平衡與地面溫度日、年變化的關系;
12. 掌握全球海平面溫度的分布特點。
第三章 大氣中的水分
1. 理解水相變化的物理過程及判據(jù);
2. 掌握飽和水汽壓的影響因素;
3. 熟悉蒸發(fā)的影響因素;
4. 掌握大氣中水汽凝結的條件;
5. 了解地面和近地面層的水汽凝結物;
6. 掌握云的形成及主要分類;
7. 理解云滴增長的物理過程;
8. 掌握全球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大氣的運動
1. 了解氣壓隨高度的變化,掌握靜力學方程的應用;
2. 了解氣壓場的基本型式;
3. 掌握大氣運動方程的矢量形式,掌握氣壓梯度力、科里奧利力、摩擦力的概念和特征;
4. 掌握地轉(zhuǎn)風、梯度風、熱成風的概念和特征;
5. 掌握大氣湍流運動的概念;
6. 掌握摩擦力對近地層風的影響;
7. 理解大氣環(huán)流形成的影響因素和過程;
8. 掌握大氣環(huán)流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天氣系統(tǒng)
1. 了解氣團的概念、形成條件和分類;
2. 了解鋒的概念和結構特征,掌握鋒的類型及其對應的天氣特征;
3. 了解中高緯度和低緯度地區(qū)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
4. 掌握溫帶氣旋和反氣旋的結構和天氣特征;
5. 掌握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和結構,理解其對中國天氣-氣候的影響;
6. 熟悉臺風的定義、天氣特征;
7. 熟悉對流性天氣系統(tǒng)的種類和天氣特征。
第六章 氣候的形成與分類
1. 了解氣候形成的影響因子;
2. 掌握天文輻射的概念,了解天文輻射氣候的基本特點;
3. 掌握地球系統(tǒng)輻射收支的緯度分布特征;
4. 理解地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項的物理意義;
5. 理解和掌握水分循環(huán)和水分平衡的概念;
6. 掌握季風的概念和形成,了解東亞季風的特點及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7. 掌握洋流的分布狀況和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用于比較和分析不同地區(qū)的氣候差異;
8. 了解熱帶海洋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掌握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沃克環(huán)流的概念并理解其相互聯(lián)系;了解其對天氣-氣候的影響;
9. 理解和掌握海陸間物理性質(zhì)的差異及其與大氣熱量和水分交換特征的差異;
10. 理解和掌握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11. 了解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各項指標間的差異;
12. 了解海洋在氣候形成及變化中的重要性;
13. 理解大地形影響氣候形成的物理過程;理解和掌握大地形的動力作用和熱力作用及其對氣候形成的影響;了解中小尺度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4. 了解地球上冰雪圈的基本分布和冰雪影響氣候的物理過程;
15. 了解幾種主要氣候分類法的思路和指標;
16. 了解高-低緯間熱量輸送的途徑、方式、特點和對氣候形成的影響;
17. 掌握青藏高原季風、山谷風和焚風、最大降水高度的概念。
第七章 氣候變化和人類互動弄對氣候的影響
1. 理解氣候變化的定義;
2. 了解地質(zhì)時期、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特點及研究方法;掌握近代氣候變化特征;
3. 理解不同時期氣候變化的原因;
4. 掌握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途徑和可能結果;
5. 了解氣候變化的應對。
第三部分 有關說明
1、命題說明(可包含題型設計):
⑴本科程的命題考試時根據(jù)本大綱規(guī)定的考試來確定的,根據(jù)本大綱規(guī)定的各種比(可適當浮動),來組配試卷,適當掌握試題的內(nèi)容、覆蓋面、能力層次和難易程度。
⑵各章考題所占的分數(shù)大致如下:
引論 10%
大氣的熱能和溫度 10%
大氣中的水分 10%
大氣的運動 15%
天氣系統(tǒng) 15%
氣候的形成 20%
氣候帶與氣候型 5%
氣候變化和和人類互動弄對氣候的影響 15%
⑶其難易程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級,試題分數(shù)比例一般為:2:3:3:2。
⑷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
“了解”占15%
“理解(熟悉、能、會)”占40%
“掌握(應用)”占45%
⑸試題形式有:填空題、選擇題、計算題、簡答題、論述題等多種題型。
2、參考書目: 氣象學與氣候?qū)W(第三版),周淑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3、其他規(guī)定: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總分150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4、本科目考試不得使用計算器。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wǎng)打盡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