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wù)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dǎo)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wǎng) 2015-07-10 相關(guān)院校:蘭州大學(xué)
李菁,1981年8月生,蘭州大學(xué)哲學(xué)社會學(xué)院教授(2013年7月作為蘭州大學(xué)“萃英計劃”四級教授引進),哲學(xué)博士(浙江大學(xué),2008年6月),曾任同濟大學(xué)歐洲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博士后暨助理研究員。E-mail: li_jing@lzu.edu.cn
A版紹介
A.1 研究方向
純粹哲學(xué):是之學(xué)(Ontologie/Lehre vom Sein),是之思(Denken des Seins),目前“分別”側(cè)重于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形而上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分析哲學(xué)、語言哲學(xué)和比較哲學(xué)等。
A.2 思考興趣
純粹哲學(xué)的“‘非-全息’地球儀”:……非純粹哲學(xué)-當代中文哲學(xué)-先秦哲學(xué)-儒學(xué)-道學(xué)-佛學(xué)-中外哲學(xué)比較-西方哲學(xué)-政治哲學(xué)-倫理學(xué)-實踐哲學(xué)-神學(xué)-詩學(xué)-美學(xué)-知識學(xué)-意識哲學(xué)-心靈哲學(xué)-身體哲學(xué)-語言哲學(xué)-邏輯哲學(xué)-形而上學(xué)-德國古典哲學(xué)-近代哲學(xué)-中世紀哲學(xué)-古希臘羅馬哲學(xué)-現(xiàn)代哲學(xué)-馬克思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現(xiàn)象學(xué)-分析哲學(xué)-未來哲學(xué)-非純粹哲學(xué)……。思考興趣聚焦于“Sein”(是/在)問題,尤其關(guān)注從“舊是學(xué)”到“新是思”的轉(zhuǎn)渡問題,主要交道的哲學(xué)家是維特根斯坦、康德、胡塞爾、馬克思、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等。期待能在“任何一種‘后-是學(xué)之是思’(Meta-ontologisches Denken des Seins)如何可能?”這個當代世界哲學(xué)之問上開展深入思考,并堅信如是的工作將最終有助于當代中文哲學(xué)的建構(gòu)。
A.3 學(xué)術(shù)兼職
中國維特根斯坦學(xué)會(國家二級學(xué)會)理事會理事。
A.4 學(xué)術(shù)榮譽和獎勵
1. “上海市晨光學(xué)者”(上海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養(yǎng)計劃,2011CG2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與上海市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筆者系2011年度同濟大學(xué)人文社科類唯一入選者。
2. “同濟大學(xué)文科卓越青年學(xué)者”培養(yǎng)計劃(全校共遴選了10位40歲以下的人文社科類青年學(xué)者,筆者系最年輕的一位入選者,也是哲學(xué)類唯一入選者)。
3. 同濟大學(xué)優(yōu)秀青年教師。
4. 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20090451481),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會。
5. 浙江省博士后2009年度擇優(yōu)資助,浙江省人事廳。
6. 浙江大學(xué)研究生一等獎學(xué)金。
A.5 目前獨立主持的科研項目
1. 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存在思想比較:翻譯與研究”(12CZX045)。
2. 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克思主義、現(xiàn)象學(xué)和分析哲學(xué)比較研究的一種新視域——后存在學(xué)的存在之思”(11YJCZH083)。
A.6 主要著作(獨立作者)
1. 論文:《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刪節(jié)版),《世界哲學(xué)》(編輯部約稿),2009年第2期“青年哲學(xué)家論壇”;后全文收入《走近哲學(xué)》(第三輯),蘭州大學(xué)哲學(xué)社會學(xué)院編:2012年。
2. 論文:《<邏輯哲學(xué)論>思想結(jié)構(gòu)之謎——從“語言的球(囚)籠”到“諸對象的邏輯建筑學(xué)”》(刪節(jié)版),《哲學(xué)研究》,2012年第1期。
3. 論文:《任何一種后-存在學(xué)的存在之思是如何可能的?——勘探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歷史位置》(刪節(jié)版),趙敦華主編《外國哲學(xué)》第23輯“北京大學(xué)紀念熊偉誕辰100周年現(xiàn)象學(xué)專號”(編輯部約稿),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
4. 論文:《什么是真理?——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不同應(yīng)答》(刪節(jié)版),《世界哲學(xué)》,2011年第3期。
5. 論文:《維特根斯坦存在之思——<邏輯哲學(xué)論>的一種現(xiàn)象學(xué)素描》(刪節(jié)版),《世界哲學(xué)》,2008年第2期。
6. 論文:《維特根斯坦的“千高原”——<哲學(xué)研究>的一種現(xiàn)象學(xué)素描》,《現(xiàn)代哲學(xué)》,2011年第4期。
7. 論文:《掃帚與講臺——語言的和現(xiàn)象學(xué)的分析》,《浙江社會科學(xué)》,2010年第6期。
8. 論文:《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比較研究述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5期。
9. 論文:《維特根斯坦與梅洛-龐蒂“語言觀”的一種嘗試比較》,《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1期。
10. 論文:《怪圈:“它是”之思》,《四川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
11. 論文:《論馬克思對古典存在論的二重超越》,《上海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2. 論文:《哲學(xué)與科學(xué)的可能性之閒的循環(huán)證明——從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視域看》,《同濟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后全文收入孫周興,陳家琪主編《德意志思想評論》(第5卷)“德國古典哲學(xué)”專欄,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13. 論文:《略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之“真理”的科學(xu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xué)改革的一種黑格爾式方案》(刪節(jié)版),《教學(xué)與研究》,2012年第12期。
14. 專著:《任何一種后-是學(xué)之是思是如何可能的?——在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之閒》(即出)。
A.7 主要譯作(獨立譯者)
1. 譯文:Jacques Taminiaux:《列維納斯與海德格爾:接近現(xiàn)象學(xué)諸論題的一條后海德格爾式道路》(英譯漢),載于《列維納斯的世紀或他者的命運》,楊大春,Nicholas Bunning,Simon Critchley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
2. 譯文:Mohammad El-Sayed Selim:《不同文明閒對話的模式:一種有效對話的先決條件》(英譯漢),載于《文明和諧與創(chuàng)新》,龐學(xué)銓,陳村富主編,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
3. 譯著:海德格爾:《興有》(Heidegger, GA71: Das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2009)(德譯漢),北京:商務(wù)印書館,翻譯中。
A.8 受邀參加的主要學(xué)術(shù)會議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TTGENSTEI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Wittgenstein Society(October, 2013, Beijing), read my paper Wittgenstein in Heidegger's "Eyes".
2. “現(xiàn)象學(xué)與中國思想”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2013年中國現(xiàn)象學(xué)年會(2013年9月,蘭州,蘭州大學(xué)),宣讀論文《何謂Ereignis?——略論作為興有的Ereignis》。
3. “‘存在哲學(xué)與中國當代思想’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張志揚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祝會”(2012年6月,上海,同濟大學(xué)),宣讀論文《真與在:超越還是穿越?》。
4. “當代現(xiàn)象學(xué)的新發(fā)展”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12年4月,杭州,浙江大學(xué)),宣讀論文《<邏輯哲學(xué)論>思想結(jié)構(gòu)之謎:一門關(guān)于“我”的純粹現(xiàn)象學(xué)?》。
5. “當代歐洲馬克思主義:借鑒與啟示”全國學(xué)術(shù)會議(2011年12月,上海,同濟大學(xué)),宣讀論文《略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之“真理”的科學(xué)社會主義》。
6. “北京大學(xué)紀念熊偉誕辰100周年”現(xiàn)象學(xué)研討會暨2011年中國現(xiàn)象學(xué)年會(2011年10月,北京,北京大學(xué)),宣讀論文《任何一種后-存在學(xué)的存在之思是如何可能的?——勘探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歷史位置》。
7. “詮釋學(xué)與當代及其文化反思”國際研討會(2009年9月,澳門),提交論文《疏敞地與世界圖景——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原始真理觀》。
8. 全國第5屆分析哲學(xué)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9年4月,杭州,浙江大學(xué)),宣讀論文《掃帚、講臺與足球——語言的和現(xiàn)象學(xué)的分析》。
9. “全國當代西方哲學(xué)的新進展”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xué)學(xué)會2008年年會(2008年10月,杭州,浙江大學(xué)),提交論文《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
10. “現(xiàn)象學(xué)與政治學(xué)”國際現(xiàn)象學(xué)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2007年中國現(xiàn)象學(xué)年會(2007年11月,杭州,浙江大學(xué)),宣讀論文《維特根斯坦存在之思——<邏輯哲學(xué)論>的一種現(xiàn)象學(xué)素描》。
A.9 教授課程
1. “西方哲學(xué)原著選讀”(哲學(xué)系本科生),“分析哲學(xué)和語言哲學(xué)”(哲學(xué)系碩士生)與“西方哲學(xué)通論”(萃英學(xué)院人文班)等。
2. 今后擬新開設(shè)“形而上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等專題課程。
B版紹介
以上紹介中,原本鮮活具體的“哲學(xué)-生涯”(philosophieren-leben)被瞬閒“異化”為死板抽象的“科研-聚置”(Studie-Gestell)了。
每一個小朋友原本都是天真的“愛智者/哲學(xué)家”(Philosophierende)?上щS著時閒的生長綿延,天真的愛智者大多脫落為老成的“智者”(Weise)了。
“愛智/哲學(xué)”作為一種“是”(Sein)的原初“技藝-道路”,作為一種“生活”(Leben)的原初“形式-方式”,作為一種“身體”(Leib)的原初“玩具-積木-腳手架”,原本就是精細常新的“純思-游戲-空閒”(Denken-Spielen-Raum),氣象萬千,縱橫交錯,曲折幽隱,具體而微。
有多少種“是-生活-身體”,就會有多少種相互“親緣著-離閒著”的哲學(xué),一種哲學(xué)如果遭遇的不是有著類似先行精細思索的哥們兒,極有可能等待它的將是粗暴的誤讀、嘲笑和棄之不顧了。
要想做一個地道的哲學(xué)家,須具備最佳的寬和-剛毅品質(zhì)。
謹守純粹哲學(xué)的當下邊緣姿態(tài):“閒-是”(Da-sein)——“諸家族閒性”(Familienähnlichkeiten)——“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而這個“閒”(Da)歸根到底也就意味著“他者”(Andere)對“他者”的源源思情:原初的“哲思”(Gedanken)難道不就只是原初的“聚-恩”(Ge-danken)也即“感恩和施恩”嗎?
C. Li Jing's Profile
Li Jing, born August, 1981 in Chin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hilosophy, Lanzhou University, China. Fellow of Chinese Ludwig Wittgenstein Society. E-mail: li_jing@lzu.edu.cn Address: school of philosophy, Lanzhou University, 222 Tianshuinanlu, Lanzhou, Gansu Province, China. Post codes: 730000.
C.1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1. Ph.D. 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ejiang University(June, 2008), China.
2. Post-doctor,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June, 2010), China.
C.2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Metaphysics, Ontology, esp. Martin Heidegger and Ludwig Wittgenstein.
C.3 Areas of Competence
Phenomenology, Analytic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4 Academic Honors and Fellowships
1. Chen Guang Scholar(Grant No.2011CG23), support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Shanghai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2.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 of Arts, Tongji University.
3.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 Tongji University.
4.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Grant No.20090451481).
5. Zhejiang Province Outstanding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6. First-class Scholarship, Zhejiang University
C.5 Recent Research Projects(independent project director)
1. Comparison Betwee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s Thinking of Being,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12CZX045).
2. Meta-ontological Thinking of Being, supported by the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Grant No. 11YJCZH083).
C.6 Selected Publications(independent author)
1. The Wormhole?-- Heidegger's Travel to Being, in World Philosophy, March, No.2, 2009.
2. The Mystery of Thinking Structure of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From "the Cage of Language" to "the Logical Architecture of Objects", in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January, No.1, 2012.
3. How Is Truth?-- O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s Respective Answers, in World Philosophy, May, No.3, 2011.
4. Broom and Platform: Linguistic and Phenomenological Analyses, in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June, No.6, 2010.
5. Wittgenstein's Thinking of Being-- A Phenomenological Sketch of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in World Philosophy, March, No.2, 2008.
6. Wittgenstein's "A Thousand Plateaus"-- A Phenomenological Sketch of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in Modern Philosophy, July, No.4, 2011.
7. A Review of Comparisons Betwee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 in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May, No.5, 2008.
8. A Comparison Between Wittgenstein and Merleau-Ponty's Viewpoints of Language, in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January, No.1, 2006.
9. On Marx's Double Transcendence of Classical Ontology, i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No.1, 2007.
10. On the Circular Demonst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October, No.5, 2007.
11. The Strange Circle: Thinking of "It Is", in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ember, No.6, 2003.
12. How is Any Meta-ontological Thinking of Being Possible?-- An Exploration of Wittgenstein'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Being, in Foreign Philosophy, No.23,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掃碼關(guān)注
考研信息一網(wǎng)打盡
網(wǎng)站介紹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wù)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