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wǎng) 2015-08-12 相關院校:北京工業(yè)大學
李小軍,男,漢族,1965年10月出生,湖南臨湘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注冊一級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國家地震災害調(diào)查評估高級評估師。
主要從事工程抗震設計地震動輸入確定及結構動力反應分析相關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工作,研究涉及地震工程學、巖土工程學及計算力學等學科。研究方向包括強震動觀測臺網(wǎng)建設與觀測、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強震動模擬、土體動力特性研究、復雜場地地震波動模擬、地震小區(qū)劃與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斷層錯動場地大變形和破裂模擬、跨斷層埋地管線抗震分析、結構與設備抗震與減隔震分析、地震災害風險分析、地震災害心理學等。發(fā)表第一作者論文近100篇、其他論文近2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錄50余篇),主編書4部。主持的科研項目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主要貢獻者的科研項目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
1996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7年入選國家“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99年獲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1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2年獲北京市屬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獲2008、2010、2011年度中國地震局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和第二屆黑龍江省研究生優(yōu)秀導師(2010)。現(xiàn)為亞太地區(qū)地震和火山活動風險管理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學會常務理事、強震動觀測技術與應用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土動力學分會常務理事,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地震動態(tài)》編委會主編、《震災防御技術》編委會副主編和《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巖土工程學報》、《地震學報》、《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等9個期刊編委。主編了國家與行業(yè)規(guī)范4部、參編7部,包括《強震動臺站建設規(guī)范》、《地震預警系統(tǒng)建設規(guī)程》、《地震預警系統(tǒng)運行維護規(guī)程》、《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中國地震烈度表》、《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等。曾為國家舟曲災后恢復重建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研究“城市發(fā)展與城鎮(zhèn)化科技問題研究”專題骨干研究人員,國家“十五”重點項目“中國數(shù)字強震動臺網(wǎng)”首席專家,中國國際災害緊急救援隊副支隊長等。
教育背景:
1980-1984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1984-1987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碩士(導師:廖振鵬院士)
1987-199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導師:劉恢先院士、廖振鵬院士、張克緒研究員)
工作經(jīng)歷:
1987-199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93-1995: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合作導師:胡聿賢院士)
1995-1996: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6-2004: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工程院院長
1997-1998:英國威爾士大學卡迪夫?qū)W院土木工程系,高級訪問學者
2000-: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2004-2010: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二級)、副所長
2004-: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2010-: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二級)、副所長
2012-:北京工業(yè)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課題):
1.近場強地震動場模擬與集成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課題,2013-2015
2.地震災害速報系統(tǒng)實用技術,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課題,2012-2015
3.近海工程場地強地震動場模擬及地震穩(wěn)定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課題,2012-2016
4.地震緊急處置關鍵技術及在快速軌道交通工程中應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1-2013
5.汶川地震工程破壞與對策。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重大專項課題,2010-2011
6.強震動破壞性作用特性及地震動場模擬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008-2011
7.中國地震背景場探測工程-中國強震動臺網(wǎng)建設。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2008-2013
8.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地震預警示范系統(tǒng)建設。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2009-2011
9.中日地震災害速報系統(tǒng)示范與推廣研究。中國和日本雙邊科技合作項目,2008-2010
10.全國地震區(qū)劃圖編制。國家財政部“十一五”重點項目課題,2007-2011
11.重大工程地震參數(shù)確定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課題,2006-2009
12.地震作用下巖體的力學響應及工程安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5-2008
13.中國數(shù)字強震動臺網(wǎng)建設。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2002-2008
14.永久性地震地面變形對埋地管線的影響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1-2003
15.地下隧道式結構地震反應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1997-1999
16.非均勻非線性局部地球介質(zhì)中地震波動模擬。博士后基金,1994-1995
17.非巖石地基土自由場地震動的確定方法,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攻關)計劃子專題,1993-1995
18.地震動的相關性模型及其對地下管道的影響。地震科學聯(lián)合基金,1992-1994
19.二維土的動力本構關系及非線性土體-結構相互作用。地震科學聯(lián)合基金,1991-1994
科研成果獎勵:
1.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2012(主要貢獻)
2.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斷層錯動地面變形和破裂及其對埋地管線的影響,2010(第一獲獎人)
3.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地下結構地震破壞機理及分析方法研究,2010(主要貢獻)
4.中國標準創(chuàng)新貢獻獎三等獎,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2009(主要貢獻)
5.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數(shù)字強震動觀測技術,2009(第一獲獎人)
6.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土體動力特性試驗及場地地震反應分析理論研究,2008(第一獲獎人)
7.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黃河黑山峽河段地震地質(zhì)綜合論證,2007(主要貢獻)
8.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樁-網(wǎng)新工法加固軟土路基理論與技術,2006(主要貢獻)
9.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核電廠地震安全性評價中的地震構造研究,2005(主要貢獻)
10.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西氣東輸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2003(主要貢獻)
11.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核電站選址中彌散地震、發(fā)震構造及地震潛勢的確定原則和方法,2001(主要貢獻)
12.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非線性場地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研究,1996(第一獲獎人)
13.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二維顯式有限元波動程序包及其在復雜場地影響研究中的應用,1995(主要貢獻)
1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橫向非均勻質(zhì)中地震波動的研究,1992(主要貢獻)
通訊地址: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郵政編碼:100124
聯(lián)系電話
電子郵箱:beerli@vip.sina.com;lixiaojun@bjut.edu.cn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wǎng)打盡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