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論文本是學術研究的載體,可在并不合理的導向下,它卻可能變成抑制學術成果的“毒藥”。
最近,一直到7月畢業(yè)之前,所有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都在過“論文關”。為了拿到文憑,每個學生必須先通過兩關:一是誠信關,一為數量關。所謂誠信,就是要通過學校反抄襲軟件的檢查;數量就是指,除畢業(yè)論文外,碩士至少發(fā)表1篇論文,博士需發(fā)表2篇。
為了達標,學生們最近的話題自動切換成“如何與機器斗智斗勇”,有學生甚至大言不慚地在校內BBS上寫下攻略曰:“現在抄書還很安全,因為反抄襲軟件的數據庫還來不及把書籍錄入。”還有的則忙于找導師“托關系”,以版面費換發(fā)文指標……
如此“論文熱”,是不是該降溫了?滬上著名教育家、原上海師范大學校長楊德廣教授有個大膽的建議:大學不妨以質量換產量。具體而言,他希望一些大學能取消對研究生論文數量的規(guī)定,只要求大家花更多精力專心完成畢業(yè)論文。他甚至設想讓碩博畢業(yè)與論文發(fā)表脫鉤,還一片單純之地給大學的研究。
對此,同是大學圍墻之內的教育界人士有贊有彈。
要求研究生發(fā)文,到底切不切實際?
除了大學教師以外,在讀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人人頭上都高懸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如果要順利畢業(yè)、拿到學位,就必須在學校指定的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一定數量的論文。
“學生的心思都用在發(fā)表論文上了,哪有時間認真做課題、寫畢業(yè)論文?”楊德廣覺得:或許是大學不合理的規(guī)定,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研究興趣都削減了,把他們“趕”上了一條學術歧路。
“在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下,學術期刊‘僧多粥少’,是稀缺資源。讓研究生和教授同臺打擂臺,發(fā)文的難度可想而知。”楊德廣認為,國內大學有層次之分,就研究生培養(yǎng)的定位也各不相同。“985”、“211”大學固然應該專注培養(yǎng)學術型、研究生人才,發(fā)文可作考察參考;但更多普通高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yǎng)知識較廣、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應用型研究生,發(fā)文應為錦上添花,不必苛求。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楊德廣甚至還仔細查閱了相關法律,居然也有新發(fā)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修訂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的指導意見》其實都未對研究生發(fā)表論文作任何規(guī)定。
原來,將研究生發(fā)文與學位實行“捆綁”,是眾多高校的“自主決定”。
評價學術水準,導師應比論文有發(fā)言權
連發(fā)文指標都取消,研究生教育豈不是更要“放羊”了?針對楊德廣的建議,也有不少大學教師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如今的大學學風,不容樂觀。一位大學碩士生導師,如此形容他眼中研究生的“生存常態(tài)”:“每天上網聊天、看電影、打牌,過著神仙般的日子。我讓學生做點實驗,他們就怨聲載道,消極怠工。研二下半學期,有的學生剛做完預實驗就準備罷工,紛紛復習考博、外出打工去了。”
對于很多在校大學生的懶散,楊德廣并非視而不見。他開出的“藥方”是:一方面為學生解除論文發(fā)文指標的“鐐銬”;另一方面,每個導師應給自己帶教的研究生“上鎖”,參與研究生的學術活動、課題科研、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責任人。最核心的問題是,評價一個研究生有沒有學術水平和能力,不是論文說了算,而是導師說了算。
“研究生發(fā)表的文章,導師很容易看出貓膩,那么就可以否決這樣的‘研究成果’,采取延期畢業(yè)等手段來制衡。”
記者了解到,楊德廣的建議,早于2007年就在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少數高校推行了。但時至今日,敢“放手”的學校還屈指可數。個中原因不言自明:放松對研究生發(fā)文的要求,很可能會被認為是學校在放任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試問,又有多少學校會拿自己的招牌開玩笑呢?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