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8年,整個年度考研政治的時政問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的中國外交作出了頂層設計?缈冀逃谓萄惺覐埲A堂老師為大家總結,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根據這一理念,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國際視野和世界關懷,也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接在一起的國際主義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熱點可以和毛中特、時政部分的考點結合出題。
1、理論提出背景:
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chuàng)新的步伐持續(xù)向前。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zhàn)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
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zhàn)頻發(fā)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fā)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地區(qū)熱點持續(xù)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
2、理論發(fā)展:
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在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明確的概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3、具體措施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fā)展、文明交流、生態(tài)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
——堅持對話協(xié)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斗,則世界亂。從公元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到兩次世界大戰(zhàn),再到延續(xù)40余年的冷戰(zhàn),教訓慘痛而深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的先輩建立了聯(lián)合國,為世界贏得70余年相對和平。我們要完善機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紛爭和矛盾、消弭戰(zhàn)亂和沖突。
——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蕩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zhàn)。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扎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單則易折,眾則難摧。”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
——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發(fā)展是第一要務,適用于各國。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xié)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歷史性機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進一步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釋放社會創(chuàng)造力。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guī)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如果搞貿易保護主義、畫地為牢,損人不利己。
——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xù)。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tài)創(chuàng)傷。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fā)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知識點在今年出題的幾率比較大,希望大家重點關注。距離考研已經越來越近,人生有幾步是需要跑的,現在就是要跑的時候了?缈冀逃谓萄惺覐埲A堂老師希望大家能在余下的有限時間內,在過程中打敗自己,在結果上打敗別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