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考研政治不管何時開始復習,它的復習都是有順序且有重點的,馬原就是必須熟練掌握的重中之重,那么馬原有哪些每年考了又考的常青知識點呢?
一、五對基本范疇
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現實性
(1)現象和本質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相互關系的范疇。
含義: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人們可通過感官感知。本質是指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質,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2)形式和內容
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關系范疇。
含義:內容是指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指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和表現方式。
(3)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范疇。
含義: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現象是結果。
(4)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的范疇。
含義:可能性是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現實事物中并預示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F實性指一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現象的種種聯系的綜合。
(5)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范疇。
含義: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發(fā)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則是事物聯系和發(fā)展過程中不確定的趨向。
二、兩大特征
聯系與發(fā)展
題型:這個考點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題中出現過單選題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題中出現過多選題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題中出現了材料分析題型。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科學,聯系和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
(1)聯系
事物的相互聯系包含著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事物原有的狀態(tài)或性質發(fā)生程度不同的變化,概括一切形式的變化就是運動,運動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fā)展。
聯系的特征:
客觀性。聯系是客觀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觀認識而轉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內部和外部都處于相互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各個要素、部分組成的復雜的系統。系統就是由事物內部相互聯系著的各個要素、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系統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現象。
多樣性。由于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是具體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聯系必然是復雜多樣的。
不同的物質與運動形式之間,不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存在不同的聯系。事物之間的聯系也隨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聯系的多樣性表現形式主要有: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條件性。條件這一范疇指同特定事物相聯系的、對它的存在和發(fā)展發(fā)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世界上任何聯系都是有條件的。離開條件,一切都無法存在,都無法理解。
(2)發(fā)展
發(fā)展是運動變化的基本趨勢,物質世界是不斷向前發(fā)展著的。否定發(fā)展,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錯誤。
發(fā)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因為:
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huán)境和條件;舊事物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適應環(huán)境和客觀條件的變化。
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系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注意: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就是新事物不斷取代舊事物的過程。在這里要尤其注意新事物的判斷標準。新事物是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以出現的時間先后、擁護人數多少、力量強大與否來判斷是否是新事物,都是錯誤的!
三、三大規(guī)律
對立統一規(guī)律、量變與質變規(guī)律、辯證否定規(guī)律
(1)對立統一規(guī)律
首先,對立統一規(guī)律為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原因: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發(fā)展的問題;
②是貫徹另兩個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guī)律和范疇的鑰匙;
③它提供了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對立統一規(guī)律揭示著矛盾的規(guī)律,矛盾,也就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所固有的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因素和傾向。
其次,對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理解尤為重要。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存在前提,共處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滲透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指矛盾對立面相互排斥、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事物變化和發(fā)展的內在基礎。
矛盾的同一性作用表現在:①它是事物發(fā)展的前提。②它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fā)展。③它規(guī)定了事物向對立面轉化的可能和發(fā)展趨勢。
矛盾的斗爭性作用表現在:①一個統一體內,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為事物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②不同的統一體間,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在具體實踐中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法還包括"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
歷年考研真題頻繁考到這部分內容,尤其是最后的分析題部分,多數情況是出一則小故事讓你用相關原理分析,因此,對對立統一規(guī)律的相關內容不能只是機械的背誦還要加以理解,否則很難取得高分。
(2)量變質變規(guī)律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一種漸進性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即連續(xù)性的中斷。
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相互滲透的辯證關系。
①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產生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開始一個新的發(fā)展過程。
②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在質變中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③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3)辯證否定規(guī)律
辯證的否定觀:
①辯證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②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③辯證的否定是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和聯系環(huán)節(jié)。
④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揚棄"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因素。
方法論:
②堅持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②事物以其內在矛盾為動力,從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
從事物發(fā)展過程看,經歷兩次否定,三個階段,便形成一個發(fā)展周期;從內容上看,這是事物自己發(fā)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表現形態(tài)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即曲折前進的過程。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①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上升的。
②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四大辯證思維方法
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到具體、邏輯與歷史。
(1)歸納和演繹是人們認識過程中的兩種推理形式。
歸納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的結論、概念的思維方法。演繹法是從一般原理、概念走向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
(2)分析與綜合是在認識過程中比歸納與演繹更加深刻的認識方法。
分析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到事物的本質。綜合則是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3)抽象與具體: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邏輯思維中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guī)定;邏輯思維中的具體是許多規(guī)定性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作為辯證思維方法的具體與感性具體不同,后者是客觀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覺到的事物的具體性。
(4)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由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經由邏輯中介上升到作為邏輯終點的具體,這只是完成了辯證思維永恒運動的一個周期,人類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遵循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
五、十大易錯知識點
1、規(guī)律與規(guī)則不能混同,規(guī)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觀的;而規(guī)則是人為制定的、主觀的。當然,合理的規(guī)則必須要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
2、規(guī)律的重復,是本質性、必然性內容的重復,不是具體事件的重復,因為事物的發(fā)展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3、假象和錯覺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種現象,是客觀的;錯覺是錯誤的感覺,是主觀的。當然,如果為假象所迷惑就會產生錯覺。
4、現象和本質都是客觀的,兩者之間不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而是體現與被體現的關系,即現象不是反映而是體現本質。
5、唯物辯證法和詭辯論具有本質區(qū)別。
第一,前者既承認區(qū)別又承認聯系(既講非此即彼、又講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認區(qū)別只承認聯系(不講非此即彼、只講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認運動又承認靜止(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后者只承認運動不承認靜止(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第三,前者既堅持兩點又分清主次,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后者雖然堅持兩點但不分主次,屬于均衡論。
6、部分質變歸根到底是量變,不是質變。
質變有爆發(fā)式飛躍和非爆發(fā)式飛躍兩種基本形式。量變有數量變化與結構變化兩種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雙方的同一,是以差異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爭混同于斗爭的具體形式,如錯誤地認為斗爭即對抗。
8、矛盾斗爭性的無條件性,不是講矛盾雙方的斗爭不需要條件,不受任何條件約束,而是指矛盾雙方的斗爭在任何條件下都存在,但斗爭的具體形式受不同條件的制約。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不同于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因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沒有超出特殊;整體由部分構成,但整體具有部分所沒有的新功能,已經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發(fā)展的,就不存在靜止或者倒退”,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事物的發(fā)展只是運動變化的一種狀態(tài)。相對靜止或者倒退也是運動變化的形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