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單項選擇題:l~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凱洛夫《教育學》曾對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產生過重大影響,其思想的主要特點是(C)
A。用心理學解釋教育學過程
B。強調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
C。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D。重視智力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
解析:凱洛夫的《教育學》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在全面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2.教師幫助和指導學生學會身份認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覺按照角色要求為人處世。這體現(xiàn)了教育的(A)
A。個體社會化功能
B。個體個性化功能
C。個體謀生性功能
D。個體享用功能
解析:個體的身份是個人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人所從事的職業(yè)與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訓練為前提,教育是促進人的職業(yè)社會化和身份社會化的重要手段。
3.有西方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大多數(shù)教師出身于中產階級,習慣用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作為獎懲的標準,即合乎他們的要求就受到獎勵,否則就受到處罰。這實質上是教師在利用教育對文化進行(B)
A。傳遞
B。選擇
C。創(chuàng)造
D。傳播
解析:教育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它必須對浩瀚的文化作出選擇,根據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對社會現(xiàn)實的文化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去偽存真,向學生提供科學的、有價值的文化。
4.教育之所以能促進兒童發(fā)展,根本在于兒童在發(fā)展上具有(D)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5.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家認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是(D)
A。發(fā)展生產力
B。消滅社會分工
C。普及教育
D。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解析:現(xiàn)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規(guī)定,下列屬于我國基本教育制度的是(B)
A。社區(qū)教育制度
B。成人教育制度
C。教師教育制度
D。教師資格制度
解析:《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第二章,第十九條。
7.某類課程的組織方式如右圖所示:這類課程是(D)
A。相關課程
B。融合課程
C。廣域課程
D。核心課程
8.學生圍繞自己和教師訂立的學習契約開展自學和獨立作業(yè)的教學組織形式是(B)
A。文納特卡制
B。道爾頓制
C。特朗普制
D。曼海學制
解析:道爾頓制教師不再通過上課向學生系統(tǒng)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分別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yè),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yè),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后向教師匯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
9.為避免灌輸與說教而大量使用道德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角色認取(roletaking)和主動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認知發(fā)展模式外,還有(B)
A。體諒模式
B。價值澄清模式
C。社會學習模式
D。集體教育模式
解析:價值澄清模式是避免觀點說教并促使人們在確定較直觀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理。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
10.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學生受教育權的具體內涵是(A)
A。學生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的權利
B。學生有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分提出申訴的權利
C。學生有按照國家規(guī)定獲得獎學金或助學金的權利
D。學生有畢業(yè)或結業(yè)時獲得學位證書,學位證的權利
11.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發(fā)展轉向內涵式發(fā)展,鮮明反映這種轉型努力的標志性文獻是(D)
A。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B!吨袊逃母锱c發(fā)展綱要》
C!吨泄仓醒耄瑖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D!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12.當代中等教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是(A)
A. 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融合
B. 普通教育與通用教育相融合
C. 與初等教育貫通
D. 與高等教育貫通
13.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挪威各地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陸續(xù)將義務教育的結束年齡從14歲延長到16歲。有研究者根據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時的智力測驗數(shù)據,對那段時期10.7萬人應征入伍的19歲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進行研究。統(tǒng)計與分析發(fā)現(xiàn)上學9年者的智商平均得分比上學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學8年者高出4分,經檢驗差異顯著。這項研究成果表明(D)
A。學校教育能夠提高人的智商
B。當時測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當完善
C。學校教育并不能顯著提高人的智商
D。智商的高低影響受教育年限長短
14.《學記》將大學教育的年限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第一年到第七年,第二階段從第八年到第九年,第九年考試合格,稱之為(B)
A。博士
B。大成
C。翰林
D。大儒
解析:一年是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15.在兒童學習語言的問題上,顏之推認為應該(A)
A。重視學習通用語言
B。重視學習本地方言
C。盡可能掌握多種方言
D。盡可能掌握不同階段的語言
16.廣文館的設立表明唐代政府(C)。
A。重視來唐留學[微博]生的教育
B。加強教育的等級性
C。重視科舉考試
D。加強博通人才的培養(yǎng)
17.以下傳統(tǒng)識字教材按編寫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D)。
A. 《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
B. 《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急救篇》
C. 《三字經》《百家姓》《急救篇》《千字文》
D. 《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
18.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權上的性別差異,規(guī)定小學可以男女同校的學制是(C)。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子癸丑學制
D。壬戌學制
19.為了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維新教育所采取的區(qū)別于洋務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是(B)。
A。改革科舉
B。發(fā)行報刊
C。興辦學堂
D。譯介西書
20.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會,而是改造了社會才可以有好的教育,這一主張出自“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B)。
A。倡導工學主義的知識分子
B。倡導國家主義的知識分子
C。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D。具有平民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21.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獨立思潮,除要求教育經費獨立,教育行政獨立,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之外,還要求(C)。
A。教育立法獨立
B。教育教學權獨立
C。教育內容獨立
D。教育督導獨立
22.1928年5月,中華民國大學院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提出《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tǒng)案》,頒行“戊辰學制”,該學制頒定后進過多次局部的增改和調整,越來越重視(D)。
A。鄉(xiāng)村教育
B。普通教育
C。師范教育
D。職業(yè)教育
23.陶行知為了改變農村的教育面貌,探索了鄉(xiāng)村師范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師培養(yǎng)方式是(B)
A。藝友制
B。小先生制
C。學徒制
D。實習制
解析:在教育實踐中,陶行知推行了“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他認為“窮國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鑰匙是小先生。”發(fā)動小學生來充當教師。
24.日本大化革新時期所建立的貴族學校教育制度仿照于中國的(B)
A。漢代教育制度
B。唐代教育制度
C。宋代教育制度
D。元代教育制度
25. 在古希臘羅馬教育中,雅典教育與斯馬達教育、古羅馬教育的主要區(qū)別是(C)
A。重視軍事教育
B。重視女子教育
C。倡導身心和諧發(fā)展教育
D。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
26.下列表述中,體現(xiàn)洛克紳士教育主張的是(A)
A。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
B。身體健康重于精神健康
C。精神健康重于身體健康
D。禁欲與懲罰可以促進精神健康
27.赫爾巴特將教育過程分別為相互聯(lián)系,前后銜接的三個部分,即(D)
A。統(tǒng)覺,教學和訓育
B。興趣,教學和訓育
C。聯(lián)想,教學和訓育
D。管理,教學和訓育
28.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推動新大學運動,制造了柏林大學辦學模式,為大學增添了(B)
A。人才培養(yǎng)功能
B?茖W研究功能
C。社會服務功能
D。文化傳播功能
解析:德國教育家洪堡曾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改革。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倡導“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研究統(tǒng)一”,不僅對德國大學的現(xiàn)代化,而起對歐美其他國家大學的現(xiàn)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29.西方在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其中以地方教育當局為主體、中央教育行政機構與地方教育當局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領導體制形成于(A)。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德國
30.“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質論的基本觀點之一,其主要含義是(B)。
A。教育是未來生活的預備,而不是兒童生活的過程
B。教育不是未來生活的預備,而是兒童生活的過程
C。教育是學校的生活,而不是兒童的生活
D。教育不是學校的生活,而是兒童的生活
31.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lián)教育理論界開展了一系列關于教學與發(fā)展的教育實驗,形成了實驗教學論體系,其代表人物是(B)。
A。馬卡連柯
B。贊科夫
C。巴班斯基
D。蘇霍姆林斯基
32.20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改革以文法中學、技術中學、現(xiàn)代中學為主體的“三分制”中等教育體系,試圖消除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在就業(yè)和升學方面的不平等,大力推動建立(D)。
A。統(tǒng)一學校
B。國立中學
C。中間學校
D。綜合中學
33.1959年,美國科學院召開了改進中小學自然科學教育的會議,從而掀起了60年代以加強基礎學科教學、編寫新教材、注重學科概念與體系為核心的課程改革運動,這場運動所體現(xiàn)的教育思潮是(C)。
A。改造主義教育
B。要素主義教育
C。結構主義教育
D。永恒主義教育
解析:結構主義教育是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形成于20世紀50—60年代。注重教授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門學科的基本結構以及這門學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34.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下列選項屬于缺失性需要的是(B)。
A。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認知的需要
D。審美的需要
35.學習單詞basket(筐子)有助于學習basketball(籃球)。這里所產生的遷移是(A)。
A。順應性遷移
B。低路遷移
C。水平遷移
D。特殊遷移
勤思'考研解析:順應性遷移也叫協(xié)調性遷移,是指將原有的經驗應用于新情境時所發(fā)生的一種適應性變化。當原有的經驗結構不能將新的事物納入其結構內時,需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經驗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順應遷移既包含順向遷移也包含逆向遷移。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發(fā)生的影響。題中的學習單詞就屬于一種順向遷移。
36.下列尚未發(fā)生學習的現(xiàn)象是(B)。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老馬識途
37.某學生做作業(yè)時,常常依據身邊老師的面部表情來判斷自己做題的對錯并迅速更改答案。這位學生的認知風格很可能屬于(A)。
A。場依存型
B。場獨立型
C。沖動型
D。沉思型
勤思'考研解析:威特金把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大稱為場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環(huán)境影響稱為場獨立性。題中學生在做作業(yè)的時候容易受老師的影響,應是場依存性。
38.某學生很怕貓,老師先讓他看貓的照片,與他談論貓,再讓他看關在籠子中的貓,最后讓他摸貓、抱貓,幫助他逐步消除對貓的恐懼反應,這種改變行為的方法屬于(B)。
A。行為塑造法
B。系統(tǒng)脫敏法
C。松弛訓練法
D。認知療法
解析:系統(tǒng)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稱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癥焦慮、恐懼的情境,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態(tài)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狀態(tài)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經過多次反復的呈現(xiàn),他便不再會對該刺激感到焦慮和恐怖,治療目標也就達到了。這就是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治療原理。
39.某研究者試圖用實驗法來驗試“灌輸會窒息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一研究假設。這種做法違背了教育研究的(D)。
A?陀^性原則
B。創(chuàng)新性原則
C。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D。倫理原則
41.在文獻檢索時,研究者不僅要搜集那些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資料,也要搜集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甚至對立的資料,這體現(xiàn)了文獻檢索的(D)。
A。矛盾性原則B。逆時性原則
C。選擇性原則D。全面性原則
42.某研究者為了研究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活動,到某小學開展了分時段分項目課程教學的系統(tǒng)觀察。這種觀察屬于(C)。
A。參與性、結構式觀察
B。參與性、非結構式觀察
C。非參與性、結構式觀察
D。非參與性、非結構式觀察
43.“你曾經在考試中作過弊嗎?”這是某研究者在“關于大學生學習現(xiàn)狀的調查問卷”中的一個題目,這一題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D)。
A。過于書面化
B。詞義含糊
C。帶有暗示性
D。涉及敏感性問題
44.在教育測量統(tǒng)計中,適用于次數(shù)百分比統(tǒng)計而不適用于中位數(shù),等級相關系統(tǒng)統(tǒng)計的測量類型是(D)。
A。定名測量
B。定序測量
C。定距測量
D。比率測量
45.歸納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xiàn)象(X)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另一現(xiàn)象(Y)也隨之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那么前一現(xiàn)象X就可能是另一現(xiàn)象Y 的原因。這種歸納分析的方法是(C)。
A。求同法
B。求異法
C。共變法
D。剩余法
二、辨析題:46—48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首先判斷政務,然后闡明理由
46.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主張兒童是教育的中心。
【參考答案要點】
勤
思考研解析:正確。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義與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設計教學法》等。
實用教育學認為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而非領導者,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fā)現(xiàn)和體驗,尊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
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和自動,將教師置于輔助地位。他們認為,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學都要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fā),教師只能處于輔助地位。這與赫爾巴特等人的“教師中心論”相反。
實用主義教育學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20世紀整個世界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發(fā)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不足之處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詳見暑期強化班講義P3和P73)
47.孔子私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典籍,教授弟子,這就是“六藝”教育。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所謂“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西周時期主要教育內容。
(1)禮:類似政治倫理課,是西周大學中最重要的課程。禮包括了整個宗法等級世襲制度、道德規(guī)范和禮儀。
(2)樂:類似綜合藝術課,樂的內容很廣,形式多樣。
(3)射:是射箭,西周貴族子弟到了入小學的年齡,就要接受正規(guī)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稱男子之稱。
(4)御:是駕車,駕車要沉穩(wěn)、敏捷、熟練,并能隨時配合射手,創(chuàng)造有利的射擊機會,所以駕車要經過嚴格的訓練。
(5)書:指書寫文字,西周的書寫工具是刀筆、竹木,字體為大篆。
(6)數(shù):是指計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內容可以總稱為六藝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標志。六藝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視思想道德,也重視文化知識;既注重傳統(tǒng)文化,也注重實用技能;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既要符合利益規(guī)范,也要求內心情感修養(yǎng)。六藝教育有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歷史經驗,可供后世借鑒。
孔子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tǒng),吸收選擇了有用學科,又根據現(xiàn)實需要發(fā)展了“六藝”教育,創(chuàng)設了新學科,充實了教學的內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歷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編著成“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教學用書,后被奉為儒家經典。
“六經”代表了先秦時期的一切文化知識領域,文化、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文學、教育等,作為歷史材料,其價值無可比擬。而對中華民族性的影響,更為深刻!读洝吠耆蓵,并被立于學官,是在西漢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遷,思想的演進,詮解的不同,《六經》的地位越來越高,對封建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勤思教育學考研必勝習題庫105和暑期強化班講義P81)。
48.當學生學業(yè)失敗時,教師只要引導他作努力歸因就能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成敗歸因理論以維納為代表,他認為人們在尋找自己成敗的原因時,人們通常將導致自己成敗的因素分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六個因素,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
將自己的成敗歸因于不同因素,會有不同的動機效果。如將成功歸因于努力,以后還會進一步努力;將失敗歸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會去嘗試。
激發(fā)學生動機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歸因,并適當?shù)貙W生進行歸因訓練。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消極歸因,教師應引導學生我作努力不夠的歸因。在韋納歸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對激發(fā)學習動機的作用特別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因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變化,而且受人的主觀意志控制。在改變行為結果的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個體最能把握的因素。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學業(yè)的成敗與他們的努力程度密切聯(lián)系,并引導學生對學業(yè)的失敗多作努力不夠的歸因,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當學生把學業(yè)失敗歸因為基礎差、學習技能差時,教師就應引導他們“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識缺陷落差是可以補上來的,基本的學習技能也可以通過訓練進行補救的。”當學習遇到挫折時,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努力不夠的歸因,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會因一時的失敗而降低對未來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教師在強化學生作努力歸因的同時,還要強調努力帶來的成功同時也是能力的體現(xiàn)。
但是只作努力歸因是不夠的,尤其當學生已經十分努力但無法成功時,努力歸因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學生很可能把失敗再次歸因于能力缺乏而對自己產生更大的失望感。另外,過分強調持續(xù)的刻苦努力對于完成一項任務的重要性,也會使學生認為他難以達到目標,從而導致放棄努力。所以除了引導學生分析努力因素外,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還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業(yè)成就”,并盡量指出解決方法。如引導學生把失敗歸因于學習方法不當,則更可能提高學習。因為學習方法和努力一樣是內部的、可控的非穩(wěn)定性因素,能夠有意識地加以改變。把失敗歸因于它,既可以使學生保持對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學習上,并通過不斷地自我反省,總結經驗,增加認知技能,掌握學習策略。所以,教師只要引導他作努力歸因就能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這是不對的。(暑期強化班講義P259)。
三、簡答題:49—53小題,每小題15分。
49.簡述知識中心課程的主要特點。
【參考答案要點】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也可稱為學科中心課程論,以斯賓塞、赫爾巴特、布魯納為代表。
其主要特點:
(1)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學科的分類為基礎;
(2)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guī)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標。
這一課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
以巴格萊為代表的要素主義強調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其主要特點:
(1)提出課程設置原則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2)學校的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分化的、有組織的經驗,即知識,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學科課程。這種課程的重要特點在于它是由若干門學科組成的,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特定的組織。
以赫欽斯為代表的永恒主義認為教育內容或課程涉及的第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或如何選擇學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訓練價值的傳統(tǒng)的“永恒學科”。其主要特點:進一步闡明了名著課程和教材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認為學習名著比學習一般教材更能對一個人的智力提出挑戰(zhàn),更能促進學生智慧的發(fā)展。(311教育學綜合模擬試卷(二)54題)。
50.簡述“尊重學生”的基本內涵。
【參考答案要點】
學生。學生也稱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另一主體。
“尊重學生”一個方面表現(xiàn)在要具有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或者說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尊師愛生、相互配合的關系,是民主平等、和諧親密的關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長的關系。
師生關系的類型中教師中心論以赫爾巴特為代表,與學生中心論相反,強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權威地位,強調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控制和學生對教師的服從。這是不平等的專制型師生關系,學生的價值與尊嚴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個性發(fā)展也被嚴重的扭曲。
因此,“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師生關系建立與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對教師來說,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學生;二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三是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四是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養(yǎng),健全人格。
“尊重學生”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尊重學生享有的權力。
學生具有的權利與其身份密切相關。學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滿18周歲的學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學生作為公民,通常享有的實體性權利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權和通信秘密權;勞動權;休息權;受教育權;人身權;財產權
;知識產權(著作權、專利權等)等等。
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身心健康權、受教育權、隱私權等還受到特殊保護。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頒布實施的《教育法》的保護。主要有:一是使用學校教育資源權;二是獲得物質幫助權;三是獲得公正評價權;四是程序性權利。(詳見暑期強化班講義P71- P73)。
51.梁啟超關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觀點。
【參考答案要點】
梁啟超與康有為一樣,都持有“教育救國論”的觀點,故非常重視教育作用,認為國家強弱以教育為轉移。他闡述了“民智”與“民權”的關系。他說:“今日欲伸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權;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權;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權。”他的意思是說,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質,然后才能在中國實現(xiàn)民權政治。梁啟超就是從這一角度論述教育作用的,他的這種認識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當時的中國,僅靠教育去“救亡圖存”顯然是行不通的。
梁啟超強調了教育應有明確的“宗旨”,即指出教育應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梁啟超認為,教育是人類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更不能沒有宗旨,他曾說:“他事無宗旨猶可以茍且遷就,教育無宗旨,則寸毫不能有成。”他認為教育目的正確與否,至關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務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錯誤,他批評中國傳統(tǒng)教育最大的缺點,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缺乏國家觀念、公共觀念和自治觀念,只求個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發(fā)財,奴性、作偽、自私、怯懦、麻木是人們的通病。“可以為一個人的資格”,“而獨無可以為一國國民之資格”,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培養(yǎng)“特色的國民”(“新民”),他要求培養(yǎng)的新式國民,應具有獨立的人格,權利義務并重的思想,有知識、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團體協(xié)作精神。見勤-思-考-研暑期強化班講義P141。
52.簡述操作技能學習的高原現(xiàn)象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要點】
操作技能的高原現(xiàn)象是指在結構比較復雜的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到一定時期會出現(xiàn)練習成績暫時停頓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在練習曲線上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一段接近水平的線段,此時曲線不但不上升,甚至還可能出現(xiàn)少許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線又繼續(xù)上升。
高原期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覺機能和中樞機能對動作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減弱;提高練習成績的新的活動結構和方法尚未形成;練習方法不當;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勢;產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勞;動機強度減弱、興趣降低甚至產生厭倦等消極情緒;意志品質不夠頑強等。只有消除這些消極因素的干擾,才能避免高原期現(xiàn)象的發(fā)生。(基礎班師老師特別強調并舉例說明)。
53.簡述教育研究課題論證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要點】
(一)課題的價值;
(二)相關文獻綜述(對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狀況把握的準確性與全面性);(三)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論證(內容框架的科學性);(四)課題研究步驟、方法及手段論證(合理性);(五)課題研究可行性論證。(311教育學綜合模擬試題(四))
四、分析論述題:54—56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54.(1)從“教育的社會功能”的角度,分析下述材料中觀點的合理性。
材料中提到“即凡于社會上有效勞之能力者……,則有道德,否則無道德。”這體現(xiàn)了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個體觀念的社會化,促進個體智力與能力的社會化,以及促進個體職業(yè)和身份的社會化三個方面。1)個體觀念的社會化,就是個體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2)個體智力與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這已成共識。學校教育對個體智力與能力的指導、規(guī)范和促進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無法比擬的;3)個體的身份是個人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人所從事的職業(yè)與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訓練為前提,教育是促進人的職業(yè)社會化和身份社會化的重要手段。(詳見勤,思,考研暑期強化班講義P1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指教育活動和系統(tǒng)對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詳見暑期強化班講義P19)(2)根據相關理論分析下述材料中教育目的價值取向。
材料中所反映的是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
材料中“夫教育目的不能僅在個人。當日多在造成個人為圣為賢,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謀全社會的進步。”這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社會本位論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以德國的納托普、凱興斯泰納,法國的涂爾干為代表。他們主張:1)教育目的不應從人的本位出發(fā),而應從社會需要出發(fā),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2)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發(fā)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與延續(xù)。4)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fā)展依賴并從屬于社會,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fā),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只見社會不見人,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yǎng),造成對人發(fā)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詳見暑期強化班講義P21)(3)聯(lián)系學校德育實際闡述下述材料中觀點的現(xiàn)實意義。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yǎng)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活動。
我國中小學德育的途徑主要有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共青團與少先隊活動、班主任工作等。
直接的道德教學。主要有:思想品德課和時事政治課。其優(yōu)點是1)使學校德育的實施在課程和實踐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證;2)有利于系統(tǒng)全面的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3)迅速的促進學生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發(fā)展。
間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政治課之外的其他各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工作;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與課外活動;校外教育;心理咨詢和職業(yè)指導;校園環(huán)境建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1)學科教學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滲透是德育;2)道德學習的核心是價值觀或態(tài)度的學習;3)教材對學生品德的影響很重要。學校間接德育的主要途徑有各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學校共青團與少先隊活動以及班主任工作。(詳見勤。思。考。研暑期強化班講義P61、64)。
55.試析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
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奇、第斯多惠和福祿培爾。
夸美紐斯的教育適應自然原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教育工作應該是有規(guī)律的,教育工作者應遵循這些規(guī)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規(guī)律的,那么應該努力探明、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律。他的這一貢獻使以往零散的教育經驗加以理論化,引導人們注意遵循教育規(guī)律,使教學理論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給人們以教育思想的解放。
夸美紐斯首次從教育學的高度論述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雖然思考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依舊是文藝復興以來的引證自然來論證教育,其重心是教育要適應外在自然界及其秩序,但他并不否認教育對人的內在發(fā)展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他從教育學的高度確立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教育要適應兒童天性的發(fā)展,對后世主觀化和心理化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盧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歸于自然”(back to nature)。他從兒童受的多方面的影響來論證教育必須“歸于自然”。他說每個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為的教育三者培養(yǎng)起來。只有三種教育圓滿的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無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為的教育靠攏,只能是后兩者向自然的教育趨于一致。因此,教育“歸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為基準才能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自然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自然人”,這個概念不同于“公民”或“國民”,“自然人”是能獨立自主的人,平等的、自由的、自食其力的、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極高的人。
自然教育的方法上,首先要正確看待兒童,不要把他們看成是小紳士、小大人,看成上帝的產物、成人的玩物。其次要給他們以充分的自由。成人的不干預、不灌輸、不壓制和讓兒童遵循自然就是所謂的“消極教育”,但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觀察自由活動的兒童,了解他的自然傾向和特點;防范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
盧梭有力地抨擊了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教育觀點,徹底否定了教室、成人、書本是教育中心的觀念,提出要尊重兒童,重視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應根據兒童的需要、能力與興趣等。這種觀點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猶如哥白尼在天文學上所起的作用。因此,有人把盧梭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當然,盧梭的教育思想也有其片面性,如過分強調兒童的需要、興趣及個人生活經驗的價值;強調家庭教育,忽視學校教育;要求離群索居,脫離社會的影響培養(yǎng)“自然人”。這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偏激的一面,或者說是反社會的一面。盧梭的教育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奇、杜威等。
裴斯泰洛奇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要素教育理論,研究了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由此贏得了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稱號。他對初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教育改革的精神及理論在19世紀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他接受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強調教育必須按照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促進其內在各種能力積極主動地發(fā)展,這實際上是對那種對兒童個性橫加干涉和強力壓制,甚至戕生禁欲的封建教育的反抗,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把自然理解為兒童生而俱有的生理、心理的各種能力,這無疑有唯心主義的因素。
第斯多惠所提出遵循自然的教學原則主要是指教學必須遵循自然或天性,這一原則是一切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追求的最高理想與境界。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認識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因材施教。
福祿培爾順應自然的原則。在他看來,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質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從人身上的完美性和本來的健全性來看,教育教學和訓練的最初標志就是容忍、順應,僅僅是保護性的。二自由和自覺正是全部教育的目的和追求。作為幼兒園的創(chuàng)始人,福祿培爾關于教育分期的思想一致受到人們的肯定,而幼兒園的創(chuàng)辦,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解決了許多兒童的養(yǎng)護問題,也把教育的年限向前延伸了好幾年,是教育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詳見暑期強化班講義P202-205)。
56.請在I、II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若兩題都答,只按第一道題的成績計分。
I信息加工模型是以心理結構以及對這些結構執(zhí)行的運作同所謂的認知過程,來描述人的學習與記憶的。閱讀下圖,并按要求答題:
(1) 在答題卡上寫出名字母所代表的術語。
(2) 按照圖中的字母次序,分別對所寫出的術語作出解釋。
(3) 闡述這一信息加工模型對知識學習的重要啟示。
II。某中學為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開展了一項實驗研究。研究者在本校初中二年級800名學生中選擇數(shù)學考試成績排名前80名的學生參與實驗,并用配對法將學生分為兩個班,分別采用傳統(tǒng)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持續(xù)一學年,實驗前后分別用數(shù)學血液水平測試試卷A和B,對兩個班學生進行測試,通過哦實驗前后測試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請按要求答題。
(1) 為該實驗設計一個課題名稱和研究假設
(2) 之處該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3) 寫出該實驗設計類型的名稱及其格式
(4) 該實驗在抽樣方法上存在什么問題?它會對實驗效果產生什么影響?
Ⅱ答案要點:
(1)課題名稱:如何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假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數(shù)學教學模式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2)自變量:“小組合作學習”的數(shù)學教學模式 因變量: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果無關變量:學生的水平(3)隨機分配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
R G1 X
O1 (實驗組)
R G2 O2 (控制組)
(4)取樣偏差,取樣代表性較弱,研究者在本校初中二年級800名學生中選擇數(shù)學考試成績排名前80位的學生參與實驗,這是對學習成績水平高的學生做的實驗,傳統(tǒng)班級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僅僅抽取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得出的實驗結論不能推廣到數(shù)學水平較差的學生身上,影響實驗的外在效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