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王子今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交叉學科,中國古代史、專門史部分)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爾濱。1978年2月—1982年1月就學于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77級;1982年2月—1984年12月西北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1984年12月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3月—2003年3月任教于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12月晉升為教授;2003年3月—2007年11月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11月起,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歷史學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
學術兼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巖畫學會副會長,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校外專職研究人員,《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歷史教學》、《西域研究》、《歷史學家茶座》編委,《鹽業(yè)史研究》顧問。
承擔課程:1.史學前沿;2.《漢書》研讀;3.《史記》研讀;4.秦漢史研究專題;5.上古史研究;6.出土文獻研究;7.中國古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史。
已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1.秦漢交通史研究(最終成果:學術專著《秦漢交通史稿》,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7月);2.秦漢區(qū)域文化研究(最終成果:學術專著《秦漢區(qū)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3.秦漢時期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最終成果:學術專著《秦漢時期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4.秦漢社會稱謂研究(最終成果:《秦漢稱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5.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特別項目“新疆歷史與現狀綜合研究項目”2007年子課題“匈奴經營西域研究”(最終成果:《匈奴經營西域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待出版)。
正在進行的課題:
1.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秦漢時期的海洋探索與早期海洋學研究”,批準號:13AZS005;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點項目“秦漢時期齊人的海洋開發(fā)”,項目編號:QL08l01;
3.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項目編號:10XNL001。
獲獎情況:
學術論文〈中國古代的意識形態(tài)管理〉1993年5月獲全國首屆行政管理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學術專著《秦漢交通史稿》1999年9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學術專著《秦漢區(qū)域文化研究》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合著《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2002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
學術專著《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2004年12月獲北京市第8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
合輯《歷代竹枝詞》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
合著《中國政治通史》(承擔第3卷《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2004年3月獲第18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
合著《中國歷史》(六卷本)教材(張豈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本人擔任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主編,承擔秦漢三國部分撰寫任務)2005年9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術專著《古史性別研究叢稿》2006年12月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
學術專著《秦漢時期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2008年6月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2009年9月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學術專著《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2013年6月獲第一屆李學勤中國古史研究獎二等獎。
主要學術成果:
個人學術專著:
1《中國古代交通文化》,三環(huán)出版社1990年10月;
2《交通與古代社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3《毛澤東與中國史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1月;《歷史學者毛澤東》,西苑出版社2013年1月;
4《權力的黑光:中國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2月,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5《秦漢交通史稿》,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7月,增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6《跛足帝國:中國傳統(tǒng)交通形態(tài)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年3月;
7《門祭與門神崇拜》,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6月,《門祭與門神崇拜——“門”的民俗文化透視》,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8《中國古代交通》,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9《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7月,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10《史記的文化發(fā)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11《中國女子從軍史》,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年7月;
12《中國文化節(jié)奏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13《秦漢區(qū)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4《“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15《中國盜墓史: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1月;《中國盜墓史》(插圖珍藏版),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
16《20世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17《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18《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中國政治通史》第3卷),泰山出版社2003年8月;
19《郵傳萬里:驛站與郵遞》,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長春出版社2008年1月;
20《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21《錢神——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22《秦漢社會史論考》,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23《秦漢時期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24《千百年眼:皇權與吏治的歷史掃描》,長春出版社2008年1月;
25《文景之治》,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6《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三民書局2009年1月;
27《中國歷代王朝開國檢討》,泰山出版社2009年4月;
28《竹枝詞研究》(與王慎之合著),泰山出版社2009年6月;
29《秦漢聞人肖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30《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31《秦漢文化風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32《漢代兒童生活》,三秦出版社2012年9月;
33《秦漢社會意識研究》,商務印書館2012年9月;
34《秦漢稱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