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趙曉耕(ZhaoXiaogeng),男,北京市人。祖籍河北樂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導師,法學博士。
學歷及教職:
1984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士學位,
1987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1998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先后任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講師(1989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2001年)及博士導師。
校內(nèi)學術職務: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制史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刑事法律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臺灣法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革命根據(jù)地法制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法律史學和臺灣法及民商法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授課經(jīng)歷及兼職: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山西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江蘇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湘潭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等;
國家法官學院法官班傳統(tǒng)法律文化、傳統(tǒng)司法文書講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法學碩士學位民商法案例分析課程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財經(jīng)學院、深圳研究院MBA\DBA高級進修課程教授
出國(境)學術交流情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出國(境)訪學、授課、學術講座及參加學術會議。
社會學術機構兼職
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執(zhí)行會長;
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理事;
中國監(jiān)獄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命題專家組專家;
國家司法部司法考試命題專家組專家;
代表性著述及科研成果
先后在《法學研究》、《法學家》等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新中國檢察制度的發(fā)展歷程》[獲最高檢察院優(yōu)秀科研論文二等獎]、《新中國初期的民事立法》、《.試述民國初年的土地政策與土地立法》、《于激變中求穩(wěn)實之法——民國最高法院關于女子財產(chǎn)繼承權的解釋例研究》、《論近代女子財產(chǎn)繼承權的確立》、《論典》、《試析治外法權與領事裁判權》、《學術與變革:清末的唐明律研究與評價》、《三晉法文化的源與流——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的思想淵源》等);
出版?zhèn)人專著、合著及主編多部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合著,獲國家新聞出版署“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提名獎”等獎項]、《韓非子》、《大衙門——千古名案》、《宋代法制研究》、《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調(diào)整》、《中國古代土地法制述略》、《臺灣地區(qū)法律概論》、《中國法制史》[副主編,該著作獲國家教育部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中國法制史案例教學參考書》[主編]、《中國法制史原理與案例教程》[主編]、《新中國民法典起草歷程回顧》[主編]、《身份與契約: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形態(tài)》[主編]、《罪與罰:中國傳統(tǒng)刑事法律形態(tài)》[主編]、《古今之平:唐律與當代刑法》[主編]等)。
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法制頻道(央視12頻道)主講《清末四大奇案》、《清代文字獄》系列專題;被評為2006年度央視“普法明星人物”。2014年專題片《大理寺》解說嘉賓。
主持并參加的國家科研項目
1.主持,1999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宋至明清的法律與經(jīng)濟》,
2.主持,200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新中國檢察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
3.主持,2005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民法典起草歷程回顧》
4.主持,2006年,司法部社科項目,《文化傳統(tǒng)與法律變遷》
5.參與,國土資源部課題《中國歷代土地資源法制研究》
6.主持,2006年,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項目《省憲自治運動研究》
7.主持,2007年,司法部項目《國家司法考試題庫研究》
8.主持,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tǒng)死刑文化研究》
9.參與并主持,2005-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民法卷、刑法卷主編)
10.主持,2012年,法學會重大項目《中央蘇區(qū)的法制背景與法學研究初步探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zhuǎn)載,本網(wǎng)站轉(zhuǎn)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