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基本情況簡介:
陳奇佳,1970年10月生,浙江省溫嶺市人。1993年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專業(yè)本科畢業(yè)。1998年杭州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畢業(yè)。1998-1999曾在浙江省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工作。2003年獲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學位,F(xiàn)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任教,任教授、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曾獲1996浙江戲曲評論一等獎,第11屆、13屆田漢戲劇評論2等獎,浙江省社會科學(1998~2001)三等獎,200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yōu)秀班主任稱號。
主要研究方向:
20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興趣集中在當代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與武俠小說)、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夏衍研究方面。所著《夏衍傳》已成為夏衍研究的必備參考書之一。一方面,以馬克思、尼采研究為中心,展開西方形而上學問題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以影視多媒體藝術與宗教學的交叉研究為突破口,展開大眾文藝、文化產(chǎn)業(yè)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學術研究以悲劇文化和大眾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悲劇理論是重點研究對象。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嘗試著綜合各種文化研究理論的視角,審視當代藝術實踐、中國現(xiàn)實文化實踐的各種問題。
主要開設課程:
本科生課程:
文學概論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
電影藝術導論
武俠文藝五十年
日本動漫藝術研究
基督教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美學概論
研究生課程:
經(jīng)典的詮釋方法
西方文藝理論史
當代藝術專題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專題
中西方思想史與文學研究
文化研究
科研項目與課題:
“日本動漫藝術研究”獲國家“211工程”項目資助;
“當前中國大眾文化中的基督教影響”2005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資助;
“日本動漫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以文化與消費為中心”2007年獲日本住友財團“亞洲諸國的日本相關研究”項目立項資助;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悲劇學說”201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明德青年學者”項目立項資助;
“西方馬克思主義悲劇理論的價值批判之維”2013或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資助。
主要科研成果:
代表著作
1、《夏衍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與陳堅合著)
2、《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副主編)
3、《日本動漫藝術概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作者)
4、《日本動漫影響力調(diào)查報告: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消費偏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主編)
5、《尼采的形而上學批判問題》(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作者)
6、《馬克思精神生產(chǎn)理論的當代詮釋》(人民出版社2011年7日,作者)
7、《被圍觀的十字架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當代大眾文學》(中國社科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作者)
8、《文學與思想(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學論集>第13輯)》(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合編)
9、《當代批評理論》(商務印書館,2013年5月,合編)
代表論文:
《理想的共同體與幻想的個體自由——堂吉訶德游俠騎士形象的寓意重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欲望的分裂與獸性的剩余:試論田納西·威廉斯劇作的悲劇主題——以<蜥蜴的夜晚>為個案》,《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6期
《大眾媒介與現(xiàn)代主體的鏡像化再生產(chǎn)》,《文藝研究》,2014年第6期
《因貧稱義——論斯坦貝克作品的悲劇主題》,《江淮論壇》,2013年第3期
《當前我國文化產(chǎn)業(yè)戰(zhàn)略布局的憂思》,《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無邊的文本性,無邊的戲劇性——試論羅蘭·巴特的欲望劇學》,《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3期
《凝視法則的改造與悲劇的式微》,《文學評論》2013年第1期
《因革命之名——重釋〈雷雨〉的亂倫悲劇主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叢刊》2013年第1期
《革命悲劇及其局限——論雷蒙•威廉斯的悲劇觀念》,《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自由個體的不幸及拯救——奧尼爾后期劇作與現(xiàn)代悲劇的主題》,《文藝研究》2012年第9期
《“悲劇”的命名及其后果——略論中國現(xiàn)代悲劇觀念的起源》,《江海學刊》2012年第6期
《大眾媒介“去悲劇性”問題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6期
《關于浪漫主義的分歧——馬克思與拉薩爾悲劇問題論爭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江淮論壇》2012年第4期
《21世紀以來中國的藝術生產(chǎn)論》,《人文雜志》2012年第3期
《在悲涼處尋找幻覺的幸福——伍迪•艾倫與“問題喜劇”》,《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關于馬克思藝術生產(chǎn)理論的反思》,《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文化生產(chǎn)力問題研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論中國大眾文學觀念的三種類型》,《文藝研究》2010年第12期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文化生產(chǎn)問題——以馬克思的精神生產(chǎn)學說為批判視角》,《江海學刊》2010年04期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基督教文化影響》,《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跨越四百年的沖撞:中國本土文化對基督宗教價值的接受與疏離——比較晚明知識分子與當前大眾文學對基督宗教的批判》,《天主教研究論輯》2009年第6期
《淺談當前大眾文學中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中國道教》2009年第4期
《網(wǎng)絡時代的文學生產(chǎn)》,《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選擇與疏離:論大眾文學中的基督教批判問題》,《基督教文化學刊》2009年春
《論黃易:在追求超越與俗世誘惑之間》,《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文化輸出和國家形象的塑造》,《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被消費的輿論——試論當代輿論的消費性趨勢》,《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月
《奇幻電影:我們時代的鏡像》,《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叩問媒介時代文學的終極命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3期
《遇到異鄉(xiāng)的神祇——基督教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論尼采的藝術形而上學》,《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
《網(wǎng)絡傳播中的大眾權力》,《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否定的烏托邦:戈達爾式的拯救之路》,《基督教文化學刊》2006年6月第13輯
《虛擬時空的傳奇》,《新華文摘》,2007年第4期,原文載于《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笑的力量——論尼采笑的理論》,《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0期
《論戈達爾后期電影中的政治內(nèi)涵》,《戲劇》(即《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小人物的大野心——周星馳電影與當代大眾文化中的政治問題》,《媒介批評》,2005年7月第1輯
《多元主義旨趣辨微》,《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中國動畫發(fā)展問題芻議》,《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2期
《動畫電影的藝術特征闡釋》,《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播撒美麗的種子——從〈名偵探柯南〉看我國的動畫作品》,《當代電視》2004年第7期
《尼采語言觀之評析》,《福建論壇》2004年第6期
《托洛茨基文藝思想簡論》,《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
《尼采的基督教批判研究》,《基督教文化學刊》2003年7月第9輯
《創(chuàng)新:在現(xiàn)代人文觀念與經(jīng)典學術問題之間》,《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第4期
《理性局限與肉體權利》,《福建論壇》,2002年第6期
《金庸:對武俠本體的追求與構建》(《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2期)
《中國戲曲的藝術特性及其現(xiàn)代性轉型問題初探》(《戲文》1996年第2期)
《高陽歷史小說論》(《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走向現(xiàn)代的武俠世界》(《通俗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從天人合一看中國古典戲曲的深度敘事模式》(《戲文》1998年第6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wǎng)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