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模塊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成果
專題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fā)展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發(fā)展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成果及其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1)提出: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xié)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從而第一次提出了“四個全面”的要求。
(2)必要性:首先,適應了我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其次,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再次,是為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3)關系: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一個整體。其中,戰(zhàn)略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zhàn)略舉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四個全面”是相輔相成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源泉,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或“車之雙輪”,推動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
(4)意義:“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續(xù)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1.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在1929年6月寫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線”這一概念。1930年5月,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本本主義“是完全錯誤的,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從而初步界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含義。
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中,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系統(tǒng)的哲學論證。
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作了馬克思主義的界定。
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惠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
鄧小平在1980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對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作了概括:“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2.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章程》一直明確規(guī)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第三,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精髓。
第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和目的。
模塊二 毛澤東思想
專題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提出,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jù)。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內容。1948年,他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分清敵友,這是革命的首要任務。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其中,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中國無產階級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其中的貧農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zhàn)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zhàn)爭。
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yè)者和自由職業(yè)者,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兩面性(革命性、妥協(xié)性)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根源于其軟弱性。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qū)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xiàn)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范疇,它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而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它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改造小生產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lián)系、緊密銜接的。毛澤東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同時又認清兩者的聯(lián)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
在黨的歷史上,“左”傾教條主義的“一次革命論”的錯誤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聯(lián)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主張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時,也反對民族資產階級。而右的“二次革命論”的錯誤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而沒有看到兩個革命階段的聯(lián)系,放棄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2.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國體——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
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
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1)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提出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思想,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
(2)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依據(jù))
首先,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近代中國內無民主制度,外無民族獨立。
其次,近代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
最后,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是農村革命根據(jù)地能夠在中國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的客觀條件。而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黨的領導及其正確的政策,則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觀原因和條件。
(3)新民主主義道路的內容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根本在于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一文中,指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統(tǒng)一戰(zhàn)線
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性。毛澤東指出:“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shù),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
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兩個聯(lián)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lián)盟,主要是工農聯(lián)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lián)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第一個聯(lián)盟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
黨領導和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經驗。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必須堅持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對反共頑固派采取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同頑固派進行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先后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農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幾個時期。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
(2)武裝斗爭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強調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忽視其他的斗爭形式。但其他斗爭形式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戰(zhàn)爭這個主要斗爭形式。
(3)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
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專題二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tài)。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領導地位)、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個體經濟(占絕對優(yōu)勢)、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社會屬于社會主義體系。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雖然非社會主義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已經居于領導地位。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于總路線的完整的表述。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yè)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1.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第一,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guī)椭脑瓌t,以互助合作的優(yōu)越性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
第四,堅持積極領導、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大體上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發(fā)展階段:互助組,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高級社,具有完全的社會主義性質。到1956年底,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對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和政府采取了積極領導、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在方法步驟上,從供銷合作人手,逐步發(fā)展到走生產合作的道路:手工業(yè)供銷小組,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手工業(yè)供銷合作社,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濟組織。到1956年底,全對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2)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和政府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和平改造的可能性。首先,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民族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長期保持著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關系。再次,我國已經有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第二,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有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之分。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國家對私營工商業(yè)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tǒng)購包銷、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
企業(yè)的利潤,按國家所得稅、企業(yè)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方面進行分配,即“四馬分肥”。
2.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第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三)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
專題三 社會主義建設初探成果
(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澤東發(fā)表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墩撌箨P系》確定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論十大關系》標志著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2.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澤東發(fā)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系統(tǒng)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
第一,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第二,關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已經是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第三,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矛盾的理論。我國存在著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第四,關于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主張在人民民主專政下面,解決敵我之間的和人民內部的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采用專政和民主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
3.走工業(yè)化道路的思想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以農業(yè)為基礎,以工業(yè)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論成果
關于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
(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1.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
第一,鞏固和發(fā)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第三,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經驗教訓
第一,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二,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
第三,必須從實際出發(f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設規(guī)模和速度要和國力相適應,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須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第五,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
第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設社會主義。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