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小說鼻祖——愛倫·坡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國詩人、短篇故事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也是公認的象征主義先驅,現(xiàn)代偵探小說的開山鼻祖,對科幻小說和恐怖小說體裁的創(chuàng)立也有重要貢獻,影響了包括儒勒·凡爾納和柯南·道爾在內(nèi)的很多作家。他是一位充滿悖論的天才人物,坎坷半世,身后盛名遠播,影響源遠流長;他既具有卓越的想象力,也擅長縝密的邏輯推理;他推崇美,視美為詩歌的最高宗旨,然而,又鐘情于對恐怖和死亡的凝視,他的作品具有瑰麗、詭秘和夢幻般的格調(diào),屬于黑色浪漫主義的一部分。 1809年1月19日,坡出生在波士頓一個巡回演員的家庭,三歲時成為孤兒,被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的一位富商約翰·愛倫領養(yǎng),六歲時,全家遷居英國。坡天性聰穎,就讀于倫敦的私立學校,打下了古典文學的深厚基礎。五年后,隨家人回到里士滿,1826年進入弗吉尼亞大學學習,但一年后因欠下賭債被迫離校,與初戀愛人的婚約也因雙方家庭的反對告終。坡和講求實際的養(yǎng)父之間裂痕越來越大,直至最后決裂。1827年,坡在波士頓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帖木爾及其它詩》(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署名為“一個波士頓人”,這本薄薄的詩集幾乎無人問津。隨后,坡入伍當兵,駐扎在南卡羅來納州和弗吉尼亞州一帶。1829年2月間養(yǎng)母去世,請假回家奔喪,隨即退伍,年底發(fā)表第二本詩集《艾爾·阿道夫、帖木爾及其他小詩》( Al Aaraaf, Tamerlane and Minor Poems)。1930年與養(yǎng)父暫時達成和解后進入西點軍校,但無法忍受軍校的生活,六個月后故意犯規(guī)被開除出校。在紐約短暫的居留期間,他出版了《埃德加·坡詩集》(Poems by Edgar A.Poe,1831),隨后五年間,寄居在巴爾的摩寡居的姨母家,并開始發(fā)表小說,1833年以《瓶中手稿》獲《星期六游客報》(Baltimore Saturday Visitor)短篇小說一等獎,從此正式走上創(chuàng)作的道路。1836年5月,和不滿14歲的表妹弗吉尼亞正式結婚,1840年出版了首部短篇故事集《天方怪譚》(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镀恐惺指濉帆@獎后,坡開始了職業(yè)編輯生涯,從1835年至40年代中期,輾轉于巴爾的摩、里士滿、費城和紐約等地,先后為《南方文學信使》、《紳士雜志》、《格雷厄姆雜志》、《明鏡晚報》和《百老匯雜志》等報刊當編輯,其評論文章鋒芒畢露,文筆犀利,令人欽佩,也令人畏懼。這10余年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評論、雜文,創(chuàng)作了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短篇故事和詩歌,如《麗姬婭》(1838)、《厄舍古屋的倒塌》(1839)、《莫格街謀殺案》(1841)和《黑鴉》(1845)等,其中《黑鴉》一詩令他聲名鵲起。坡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作家,一名出色的編輯,然而生活上總是困頓,他因酗酒的原因常遭解雇,在文學圈內(nèi)又因寫過不少指名道姓的批評文章樹敵不少。妻子弗吉尼亞早年即患上肺結核,常年臥病在床,1847年,年僅24歲的妻子在貧病交加之中辭世,妻子的死使坡愈發(fā)沉淪,其后的戀情似乎也不順遂。1849年10月3日,坡醉倒在巴爾的摩的街頭,掙扎四天后,于7日清晨結束了坎坷的一生。 坡在詩歌、短篇故事和文學評論三個領域都有建樹。坡是一位自覺的藝術家,其文學理論往往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圭臬,《創(chuàng)作原理》(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和《詩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1850)兩篇論文集中闡釋了他的詩歌理論。在《創(chuàng)作原理》中,他說,“美是詩歌唯一正當?shù)念I域”,“無論何種形式的美,發(fā)展到極致,無一例外地會使敏感的心靈流淚。因而,憂郁是詩歌最恰當?shù)恼{(diào)子”。人世間最憂傷的莫過于死亡了,那么,最有詩意、最接近美的題材自然是“一位美麗女子的死亡”。美人之死構成了坡的經(jīng)典題材,這一題材將美與死聯(lián)接在一起,制造出一種哀傷美艷的格調(diào),令詩人黯然消魂,沉醉一生,反復歌詠凋亡的年輕愛人,緬懷永遠不在的愛情。坡也注重詩歌的音樂美,將真正的詩歌定義為“有韻律地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并提倡詩歌統(tǒng)一的效應(the unity of effect),即一首詩歌應收到一種整體效果。坡還認為,詩歌必須是短的,一首詩的長度應控制在一百行左右。他的經(jīng)典之作《黑鴉》是展現(xiàn)其詩歌理論的完美典范。坡的詩歌意境是聽覺與視覺、節(jié)奏與音韻、想象與情感高度統(tǒng)一的世界,是一個純粹的美的世界。他反對說教,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倡導純凈的詩歌,其詩學理論深刻影響了以波德萊爾、馬拉美和瓦萊里為代表的法國象征主義詩人。 坡最大的成就當屬他的短篇故事創(chuàng)作,他不僅給美國乃至世界文學留下了不少短篇傳世佳作,而且直接豐富和完善了這一文學體裁,因而有“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父”的盛譽。他的短篇大略可分為恐怖故事和推理故事兩大類,有時,兩者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比如在《莫格街謀殺案》中,既有恐怖元素,也有推理成份。兩類故事如晝與夜完美地展示了坡獨特的天才,作家似乎在夢幻與現(xiàn)實、理性與迷狂的兩極間游刃有余,在卓越的想象與縝密的推理中穿梭自如。 和他的詩歌一樣,坡的恐怖故事也常常描寫到患病的女子,描寫到美人之死,因而,恐怖又與美、疾病和死亡奇異地相伴相生。坡擅長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可怖的死亡場景,如血淋淋的兇殺現(xiàn)場、痛苦的死亡過程、尸體扭曲橫陳的慘狀以及尸體僵硬腐爛的可怖情狀等。有時,恐怖與異域風情和夸張華麗的審美趣味又揉合在一起,極力渲染色彩和光影的強烈對比,營造出極富感官沖擊的視覺印象。比如《紅死魔面具》將死亡安排在裝飾華美、風格奇特的宮室里,故事寫到一場肆虐的“紅死病”,為躲避瘟疫,王子帶領侍從隱退到城堡式的修道院里,縱情狂歡,然而在光怪陸離的化裝舞會上,死神以紅死魔僵尸的形式降臨,黑暗、腐爛和“紅死魔”隨即統(tǒng)治了一切。 坡在詩歌和小說中都強調(diào)“統(tǒng)一的效應”,詩歌追求的整體效應是美和憂傷,而他為恐怖故事設計的統(tǒng)一效果則是恐懼(fear)。他說,“在短篇小說這種文藝形式當中,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描寫的細節(jié),甚至每一個字句,都應該收到某種統(tǒng)一的效果,某種預想的效果,或某種印象主義的效果。”總之,故事的一切要素,從情節(jié)設計、人物塑造、場景描寫到遣詞造句都應該服務于整體效果,喚起讀者內(nèi)心的恐懼。《厄舍古屋的倒塌》完美地展現(xiàn)了坡的“統(tǒng)一的效應”理論。故事具有濃厚的哥特小說色彩。故事的場景安排在一地處荒涼、行將崩坍的古堡里,主人公羅德里克·厄舍是古老家族的最后一支遺脈,他和孿生妹妹都受某種神秘疾病的折磨。哥哥具有高度敏感的精神氣質(zhì),感官呈現(xiàn)病態(tài)的敏銳,妹妹馬德琳長期以來也一直重病纏身,受某種僵直癥的折磨。哥哥將彌留之際的妹妹活埋,而暴風雨之夜,裹著壽衣的妹妹又破棺而出,最后兄妹雙雙死去,古老的厄舍古屋也隨之倒塌。故事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敘述人“我”是羅德里克童年時代的好友,受邀來訪,以局外人的身份一步步見證了這個古老的家族走向崩潰和毀滅的恐怖歷程。整個故事嚴絲密縫、渾然一體,從場景描寫、人物塑造到氛圍營造、情節(jié)發(fā)展,無不圍繞整體效果展開,淋漓盡致地鋪陳出陰森詭譎可怖的效果,令讀者感受到巨大的驚悚。作家以細筆描寫古屋的凄涼敗落,以古屋的敗落暗示家族的厄運,極力渲染兩者之間血脈相連的神秘的共生關系。主人公彈唱的曲詞、閱讀的書名、暴風雨夜等等細節(jié)無一不體現(xiàn)出作家的匠心,直至被活埋的妹妹身裹白色尸布出現(xiàn)在被狂風吹開的門口,倒在哥哥的懷里死去。至此,故事的恐怖氛圍達到高潮,而結尾處,一輪血紅的滿月西沉,厄舍古屋轟然崩塌,淹沒在湖水里,又留給讀者一幅極富視覺效應的恐怖畫面。 坡的恐怖故事極力挑戰(zhàn)理性的界限,向未知的、非理性的黑暗迷霧挺進,探索生命與死亡、夢境與現(xiàn)實、清醒與癲狂的晦暗不明的交界地帶。坡始終為人類意識層面下非理性的力量所困擾,他敏銳地洞悉出理性與瘋狂之間的微妙距離,致力于探究偏執(zhí)、迷念、精神分裂、瘋狂等精神病癥,因而,評論家認為坡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心理描寫的先河,是20世紀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先驅。坡筆下的人物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奇特的精神氣質(zhì),在理性與非理性的邊緣游移,難以界定。如《黑貓》中的主人公為難以理喻的憎恨所驅使,故意折磨他一度寵愛過的黑貓,最后誤殺妻子,為擺脫警察的搜查,精心盤算、極端清醒地將尸體砌進地窖的磚墻之中。實際上,坡故事里的恐怖與主人公的精神病態(tài)往往緊密結合,恐怖正來源于喪失理智、走向犯罪、瘋狂或崩潰的過程。而《威廉·威爾遜》讀來仿佛是對人類自我的心理學解剖。它講述的是一個多行不義的壞小子威廉·威爾遜,每次在他做壞事的時候,就有一個和他同名同姓、同樣外貌的人出來干預,他氣急敗壞,最后殘忍地殺死了另一個威廉·威爾遜,可是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同時也殺死了自己。在故事結尾,威爾遜對主人公說,“你是多么徹底地殺死了你自己”,這話給人振聾發(fā)聵的啟示。坡在故事的開篇引用了張伯倫的詩句:“我說什么呢?對于冷酷的良心,那個我人生道路上的幽靈,我說什么呢?”故事的寓意也正如詩句所暗示的,人是善惡的綜合體,人是一個雙重的自我,在良心泯滅之際,我們也隨之死去?梢哉f,坡是富有心理學洞見的,他也是最早把患有精神病癥的人物作為主人公的作家之一。 坡是當之無愧的“偵探小說鼻祖”。1841年至1845 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一組推理小說:《莫格街謀殺案》(1841年)、《瑪麗· 羅杰疑案》(1842年)、《金甲蟲》(1843年)、《就是你》(1844年)、《失竊的信》(1845年),展示了作家高度的理性和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他的推理故事表現(xiàn)出對人類理性的充分信心,他筆下的偵探以理性和邏輯力量為利刃,挑開層層謎團,深入表象之下的真相之核。《莫格街謀殺案》被公認為西方最早的一篇推理小說,故事充滿了懸念,案子發(fā)生在一間門窗緊閉的房間內(nèi),兇手如何進出密室,令人不解,而結果卻大出意外,作案者居然是一只猩猩。《瑪麗·羅杰疑案》運用推理揭示了作案者的手段!督鸺紫x》是利用破譯密碼找到巨額財富!毒褪悄恪酚盟廊苏f話的心理戰(zhàn)術揭開謎底!妒Ц`的信》則揭示了最明顯的事物卻最易被人們疏忽的這個心理盲點。這些小說為以后的偵探小說提供了五種模式,即密室殺人、安樂椅上的純推理偵探、破解密碼、運用心理戰(zhàn)術以及人的盲點破案。而他在《莫格街謀殺案》、《瑪麗· 羅杰疑案》和《失竊的信》中所塑造的業(yè)余偵探奧格斯特·杜賓的形象,可以說是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的前輩。尤其是以業(yè)余偵探為主人公、以推理活動為主線、以能力稍遜的朋友為陪襯和敘述者的格局,被后來的偵探小說廣為模仿。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和華生醫(yī)生,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筆下的波洛和亥斯廷斯上尉,都因襲了坡的這種寫法。甚至被稱為偵探小說之父的英國作家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89)的名作《月亮寶石》(1868)也折射出坡的影子。 天才是豐富而駁雜的,難以簡單地界定或概括,苦難的人生、獨特的審美感悟成就了愛倫·坡不朽的藝術。他的藝術包容看似不相容的對立和矛盾;他帶給讀者艷麗的哀傷、迷狂的清醒以及詩意的恐懼。他的作品很好地融合了通俗元素,因而深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 尚曉進
目錄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國詩人、短篇故事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也是公認的象征主義先驅,現(xiàn)代偵探小說的開山鼻祖,對科幻小說和恐怖小說體裁的創(chuàng)立也有重要貢獻,影響了包括儒勒·凡爾納和柯南·道爾在內(nèi)的很多作家。他是一位充滿悖論的天才人物,坎坷半世,身后盛名遠播,影響源遠流長;他既具有卓越的想象力,也擅長縝密的邏輯推理;他推崇美,視美為詩歌的最高宗旨,然而,又鐘情于對恐怖和死亡的凝視,他的作品具有瑰麗、詭秘和夢幻般的格調(diào),屬于黑色浪漫主義的一部分。 1809年1月19日,坡出生在波士頓一個巡回演員的家庭,三歲時成為孤兒,被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的一位富商約翰·愛倫領養(yǎng),六歲時,全家遷居英國。坡天性聰穎,就讀于倫敦的私立學校,打下了古典文學的深厚基礎。五年后,隨家人回到里士滿,1826年進入弗吉尼亞大學學習,但一年后因欠下賭債被迫離校,與初戀愛人的婚約也因雙方家庭的反對告終。坡和講求實際的養(yǎng)父之間裂痕越來越大,直至最后決裂。1827年,坡在波士頓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帖木爾及其它詩》(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署名為“一個波士頓人”,這本薄薄的詩集幾乎無人問津。隨后,坡入伍當兵,駐扎在南卡羅來納州和弗吉尼亞州一帶。1829年2月間養(yǎng)母去世,請假回家奔喪,隨即退伍,年底發(fā)表第二本詩集《艾爾·阿道夫、帖木爾及其他小詩》( Al Aaraaf, Tamerlane and Minor Poems)。1930年與養(yǎng)父暫時達成和解后進入西點軍校,但無法忍受軍校的生活,六個月后故意犯規(guī)被開除出校。在紐約短暫的居留期間,他出版了《埃德加·坡詩集》(Poems by Edgar A.Poe,1831),隨后五年間,寄居在巴爾的摩寡居的姨母家,并開始發(fā)表小說,1833年以《瓶中手稿》獲《星期六游客報》(Baltimore Saturday Visitor)短篇小說一等獎,從此正式走上創(chuàng)作的道路。1836年5月,和不滿14歲的表妹弗吉尼亞正式結婚,1840年出版了首部短篇故事集《天方怪譚》(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镀恐惺指濉帆@獎后,坡開始了職業(yè)編輯生涯,從1835年至40年代中期,輾轉于巴爾的摩、里士滿、費城和紐約等地,先后為《南方文學信使》、《紳士雜志》、《格雷厄姆雜志》、《明鏡晚報》和《百老匯雜志》等報刊當編輯,其評論文章鋒芒畢露,文筆犀利,令人欽佩,也令人畏懼。這10余年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評論、雜文,創(chuàng)作了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短篇故事和詩歌,如《麗姬婭》(1838)、《厄舍古屋的倒塌》(1839)、《莫格街謀殺案》(1841)和《黑鴉》(1845)等,其中《黑鴉》一詩令他聲名鵲起。坡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作家,一名出色的編輯,然而生活上總是困頓,他因酗酒的原因常遭解雇,在文學圈內(nèi)又因寫過不少指名道姓的批評文章樹敵不少。妻子弗吉尼亞早年即患上肺結核,常年臥病在床,1847年,年僅24歲的妻子在貧病交加之中辭世,妻子的死使坡愈發(fā)沉淪,其后的戀情似乎也不順遂。1849年10月3日,坡醉倒在巴爾的摩的街頭,掙扎四天后,于7日清晨結束了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