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成原理
- 所屬分類:
- 作者:
董瑋
- 出版社:
東軟電子出版社
- ISBN:9787900491237
- 出版日期:2010-8-1
-
原價:
¥42.00元
現(xiàn)價:¥30.50元
-
本書信息由合作網(wǎng)站提供,請前往以下網(wǎng)站購買:
圖書簡介
《計算機組成原理》是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該課程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為了使講述的內(nèi)容通俗易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教材中設計了“董老師”和“小馬”(學生)兩個人物,通過口語化的語言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銜接,并且通過形象的比喻解釋了抽象的原理,希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本書的作者都是具有多年一線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我們所達成的共識是計算機學科要解決三個基本問題,也就是“什么是程序?程序如何執(zhí)行?如何開發(fā)程序?”而本課程要回答其中的兩個問題,也就是“什么是程序”以及“程序如何執(zhí)行”,因此,全書的邏輯結構就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在每一章后都附有相應的邏輯結構圖,同時通過問題引出下一章的具體內(nèi)容。學習本課程需要具備一定的數(shù)字電路基礎,本書主要講解計算機五大部件的結構和原理、指令系統(tǒng)和總線的相關內(nèi)容,共分為8章。
目錄
項目導學1
第1章計算機與計算機系統(tǒng)3
1.1計算機發(fā)展簡史4
1.1.1計算機的由來4
1.1.2計算機的發(fā)展5
1.2計算機的特點及應用7
1.2.1計算機的特點7
1.2.2計算機的應用8
1.3計算機的發(fā)展趨勢與前景11
1.4深入計算機系統(tǒng)12
1.4.1計算機系統(tǒng)的硬件組成12
1.4.2計算機系統(tǒng)的軟件組成14
1.4.3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之間的關系14
1.5計算機系統(tǒng)的主要性能指標15
教學效果測評17
第2章數(shù)碼系統(tǒng)22
2.1數(shù)制及其轉(zhuǎn)換23
2.1.1進位計數(shù)制中的重要概念23
2.1.2幾種常見的數(shù)制24
2.1.3數(shù)制間的相互轉(zhuǎn)換25
2.1.4二數(shù)制中的一些常用表達26
2.2數(shù)值數(shù)據(jù)描述27
2.2.1無符號數(shù)和有符號數(shù)27
2.2.2定點數(shù)和浮點數(shù)28
2.2.3定點數(shù)的編碼方案30
2.2.4浮點數(shù)的編碼方案33
2.2.5十進制數(shù)的編碼34
2.3文本數(shù)據(jù)描述35
2.3.1ASCII碼35
2.3.2漢字的編碼37
2.4其他信息形式的表示39
2.4.1圖像的格式簡介39
2.4.2有關音頻編碼40
2.4.3視頻格式中采用的技術41
2.5數(shù)據(jù)校驗43
2.5.1校驗碼的工作原理43
2.5.2奇偶校驗碼44
2.5.3海明碼44
2.5.4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CRC)45
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48
項目1:漢字的內(nèi)碼計算與查看(UP(2/4))48
項目2:文本文件的存儲格式(UP(2/4))50
項目3:整數(shù)在計算機內(nèi)的存儲形式(UP(2/4))52
項目4*:浮點數(shù)在計算機內(nèi)的存儲形式(UP(2/4))54
教學效果測評55
第3章運算和運算器61
3.1邏輯運算及實現(xiàn)62
3.2定點算術運算63
3.2.1定點加減法63
3.2.2定點乘法67
3.2.3定點除法73
3.3浮點算術運算79
3.3.1浮點加減法79
3.3.2浮點乘除法80
3.4算術邏輯運算單元81
3.4.1全加器81
3.4.2串行進位并行運算補碼加法器82
教學效果測評85
第4章存儲系統(tǒng)89
4.1存儲系統(tǒng)概述90
4.1.1存儲器的分類90
4.1.2存儲系統(tǒng)的主要性能指標90
4.1.3存儲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91
4.2主存儲器系統(tǒng)92
4.2.1半導體只讀存儲器93
4.2.2半導體隨機讀寫存儲器96
4.2.3微型計算機中的半導體存儲器實例99
4.3輔助存儲系統(tǒng)101
4.3.1磁介質(zhì)存儲器101
4.3.2光介質(zhì)存儲器102
4.3.3電子介質(zhì)存儲器102
4.4主存儲器的擴展與組織103
4.4.1主存儲器與CPU的連接103
4.4.2主存儲器的擴展105
4.4.3主存儲器的組織109
4.5存儲系統(tǒng)的發(fā)展113
4.5.1高速緩沖存儲器113
4.5.2虛擬存儲系統(tǒng)114
4.5.3移動存儲技術114
4.5.4存儲設備的發(fā)展115
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117
項目5:存儲器的位擴展(UP(4/8))117
項目6:存儲器的字擴展(UP(4/8))118
項目7*:存儲器的字位同時擴展(UP(4/8))119
項目8☆:高速緩沖存儲器的應用(UP(4))120
教學效果測評121
第5章指令系統(tǒng)130
5.1指令系統(tǒng)基本概念131
5.2指令的格式131
5.2.1指令字長131
5.2.2指令的地址碼132
5.2.3指令的操作碼132
5.3Intel 8086 CPU寄存器的結構及對存儲器的管理134
5.3.18086 CPU中的寄存器組134
5.3.2內(nèi)存的組織136
5.4指令尋址138
5.4.1立即數(shù)尋址方式139
5.4.2寄存器尋址方式140
5.4.3直接尋址方式141
5.4.4寄存器間接尋址方式141
5.4.5寄存器相對尋址方式142
5.4.6基址變址尋址方式143
5.4.7相對基址變址尋址方式144
5.4.8隱含尋址方式145
5.5指令系統(tǒng)的分類146
5.5.1數(shù)據(jù)傳送類指令146
5.5.2算術運算類指令148
5.5.3邏輯運算與移位類指令149
5.5.4串處理指令151
5.5.5控制轉(zhuǎn)移類指令152
5.5.6處理器控制類指令152
5.6指令系統(tǒng)的發(fā)展153
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155
項目9:算術運算及對標志位的影響(UP(5/4))155
項目10:邏輯運算及對標志位的影響(UP(5/4))157
項目11:循環(huán)程序的執(zhí)行(UP(5/4))158
教學效果測評159
第6章中央處理器164
6.1CPU的結構和功能165
6.1.1CPU的組成166
6.1.2指令的執(zhí)行過程167
6.1.3時序控制系統(tǒng)168
6.2組合邏輯控制器173
6.2.1組合邏輯控制器的概念173
6.2.2組合邏輯控制器設計舉例174
6.3微程序控制器176
6.3.1微程序設計中的有關術語176
6.3.2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177
6.3.3微指令的結構177
6.3.4微程序控制器實例180
6.4中斷控制處理183
6.4.1中斷的概念183
6.4.2中斷系統(tǒng)183
6.4.3中斷的嵌套190
6.4.4中斷的處理過程191
6.5CPU的發(fā)展194
6.5.1指令流水線194
6.5.2流水線性能196
6.5.3流水線中的多發(fā)技術197
6.5.4CPU的發(fā)展和典型CPU197
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202
項目12:算術運算及對標志位的影響(UP(6/4))202
項目13:邏輯運算及對標志位的影響(UP(6/4))203
項目14*:算術邏輯綜合運算及對標志位的影響(UP(6/4))204
項目15:中斷系統(tǒng)(一)(UP(6/4))205
項目16*:中斷系統(tǒng)(二)(UP(6/4))206
項目17☆:流水結構(UP(6/4))207
項目18*:虛擬模型機的設計(CP(1))207
教學效果測評208
第7章人機交互系統(tǒng)215
7.1人機交互系統(tǒng)概述216
7.1.1人機交互的概念216
7.1.2人機交互系統(tǒng)的組成216
7.2人機交互控制方式226
7.2.1直接程序控制方式226
7.2.2中斷程序控制方式227
7.2.3直接存儲器訪問方式227
7.2.4三種訪問方式的特點229
7.3典型人機交互設備229
7.3.1鍵盤229
7.3.2鼠標233
7.3.3顯示器233
7.3.4打印機236
7.3.5觸摸屏237
7.4人機交互的發(fā)展238
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240
項目19:輸入輸出指令(UP(7/4/2))240
項目20:修改顯示器緩沖區(qū)(UP(7/4/2))240
項目21*:屏蔽鍵盤(UP(7/4/2))241
項目22☆:直接存儲器訪問(DMA)方式(UP(7/4))242
項目23*:編碼鍵盤(UP(7))243
教學效果測評243
第8章總線246
8.1總線與系統(tǒng)集成247
8.1.1總線的產(chǎn)生247
8.1.2總線結構247
8.1.3總線的分類249
8.1.4總線的特性249
8.1.5總線的性能指標250
8.2總線組成與控制251
8.2.1總線驅(qū)動251
8.2.2總線控制252
8.2.3總線判優(yōu)252
8.2.4總線通信254
8.2.5總線和I/O設備255
8.2.6雙向總線驅(qū)動芯片舉例255
8.3Pentium機總線結構256
8.4總線結構的演化257
8.4.1工業(yè)標準總線258
8.4.2微通道總線258
8.4.3擴充的工業(yè)標準總線258
8.4.4局部總線258
8.4.5PCI總線259
教學效果測評259
參考文獻261
附錄ADEBUG基本命令263
附錄BMATLAB基本操作266
附B.1MATLAB簡介266
附B.2MATLAB基本命令266
附B.3Simulink仿真工具268
附B.3.1安裝Simulink268
附B.3.2建立仿真模型270
附B.3.3常用模塊介紹271
附B.3.4運行仿真模型276
附B.3.5子系統(tǒng)276
附錄C《計算機組成原理》虛擬實驗儀278
附C.1《計算機組成原理》虛擬實驗儀簡介278
附C.2《計算機組成原理》虛擬實驗儀的指令280
附C.2.1傳送類指令281
附C.2.2算術運算類指令284
附C.2.3邏輯運算類指令289
附C.2.4轉(zhuǎn)移類指令291
附C.2.5中斷控制類指令295
附錄D匯編程序的編譯與鏈接297
附D.1MASM.EXE297
附D.2LINK.EXE298
附錄E計算機專業(yè)考研專業(yè)課大綱(節(jié)選)299
附E.1考查目標299
附E.2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299
附E.3考查范圍(《計算機組成原理》部分)299
附E.3.1考查目標299
附E.3.2考查內(nèi)容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