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系成立于2005年,F(xiàn)有博士點1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碩士點2個(專門史、中國近現(xiàn)代基本問題研究)。有研究機構1個(歷史學研究所)。歷史系教師隊伍中,在職教師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均擁有中國知名高校的歷史學博士學位。在今后五年將圍繞學科學位點和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人才8位左右,使歷史系成為力量精干、特色鮮明的教研隊伍。歷史系原負責人為著名學者、國務院突出貢獻津貼專家盛邦和教授,F(xiàn)負責人為徐國利教授。
歷史系在學科發(fā)展上,努力將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及文化史、中外文明比較研究等史學及相關學科相結合,凸顯學科發(fā)展特色,努力將之建設成為上述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中心。具體而言:1、以史學理論與方法論研究為先導。注重以歷史的原在性、歷史進步的價值指向和歷史思維的審美原則為反思對象,探究“歷史—當下—未來”中國社會巨大變革的客觀規(guī)律與趨勢,為實現(xiàn)當代中國歷史學的現(xiàn)代性轉換,提供必要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研究新范式。2、以中國文化史、特別是思想史的反思為向度。注重從歷史文化流變中的人性變異、感覺文化、宗教情懷,揭示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神性與俗性、理性與欲望的沖突和轉換,力求深層次地還原和呈現(xiàn)文化本質特征和思想發(fā)展路向。3、以中國近世以來的社會經濟史和現(xiàn)代化研究為重點。力求從中國近世史、特別是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變革中,深層次地揭示歷史被社會經濟驅動的原理機制,還社會歷史生活的真實性與實踐性,以更好地闡明中國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道路。4、重視中外文明史的研究。以中西文明、中日文明、儒家文化與東亞文明現(xiàn)代化的關系等為重點,在全球史的視野和人類文明史的視域來揭示中外文明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本質與路向。
歷史系在教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學術月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和海外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15部、教材6部和譯著5部,主持國家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6項,獲省部級以上獎8項。
歷史系教師介紹
盛邦和教授
一、個人簡歷
盛邦和,男,1949年生,江蘇省靖江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國務院突出貢獻津貼專家,中國第一批文科博士,博士生導師,歷史系原主任,歷史學所原所長。曾赴日本愛知大學法學部從事研究,獲博士后研究證書,又任日本東京大學國際關系論研究室外國人研究員、訪問教授。歷任上海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東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和思想文化委員會副會長、上海日本學會常務理事及歷史學分會召集人、上海日本研究交流協(xié)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等職。長期從事中國與東亞發(fā)展精神史、亞洲價值與區(qū)域經濟、東亞文化與現(xiàn)代化等方面的研究。留日期間先后主持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小林節(jié)太郎學術基金、日本霞山學會學術基金、日中文化研究會合作基金等多項研究。歸國后又承接中華基金、中國國家社科基金、“211”工程基金(史學卷)等多項中國國家級研究項目,均為項目負責人,曾獲上海哲學社科優(yōu)秀獎等多項獎項,F(xiàn)主持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中國與日本:近現(xiàn)代思想歷程中的亞洲認識》。出版專著6本,在《歷史研究》等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著作:
《黃遵憲史學研究》(1987年,江蘇古籍出版社)
《內核與外緣--中日文化論》(1988年,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臺灣博遠出版社;2010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東亞:走向近代的精神歷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學與儒學》(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透視日本人》(1997年,文匯出版社)
《解體與重構:中國現(xiàn)代史學與儒學思想演進》(2002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亞洲與東方學研究》(2011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徐國利教授
一、個人簡歷
徐國利:1966年5月生,男,安徽祁門人。1987年6月,獲安徽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1990年6月,獲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2000年6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1990年-2015年在安徽大學工作,1999年晉升副教授;2003年晉升教授,歷史系和哲學系博士生導師,F(xiàn)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歷史系主任、歷史學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社會學術任職主要有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口述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先后到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學等參加國際學術交流。
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文化思想史、史學史及史學理論、徽學等。先后獨著和合著學術專著7部,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中國現(xiàn)代史》、《明清史》和《教育史》等全文轉載12篇。獲省部級社科一等獎1項(重要參與者),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參與國家級項目和教育部項目3項;主持省級教研項目和省級精品課2項。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一)學術著述
1.《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一代儒宗——錢穆傳》,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史學理論和區(qū)域文化研究論叢——徐國利學術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年版。
4.《回讀百年――二十世紀中國人文社會思潮論爭》(第四卷的第1編著者,第一卷、第五卷的第2編著者),鄭州,河南大象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9年第2版。
5.瞿林東主編《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下卷《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繁榮》(合著,撰寫10萬余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徽學》(第1編著者,撰寫15萬字),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7.《安徽大學簡史》(合著,撰寫3.5萬字),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8.安徽省史學會編《安徽六十年》(撰寫6萬字),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張岱年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撰寫5萬字)。
10.《影響歷史的100個安徽第一》,第一執(zhí)行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二)學術論文
1.胡適實用主義在五四新變化時期廣泛傳播原因之探析,《安徽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2.胡適功罪評說,《學術月刊》1992年第4期。
3.清代中葉皖北的自然、政治、經濟和社會,載張珊著《捻軍史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版。
4.胡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學術月刊》1994年第1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1995年第4期全文轉載)。
5.試論胡適女子教育思想的生成和發(fā)展,《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6.抗戰(zhàn)時期高校內遷概述,《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7.淺析抗戰(zhàn)時期高校內遷的作用和意義,《安徽史學》199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1997年第1期轉載)。
8.胡適與白話文教育改革,《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9.關于“抗戰(zhàn)時期高校內遷”的幾個問題,《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8年第2期。
10.胡適的大學教育思想敘論,《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1.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12.錢穆的歷史本體“心性論”初探——錢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疏論,《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后修改為《錢穆先生心性合一的歷史本體論思想》,發(fā)表于臺灣錢穆先生紀念館編《錢賓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纺昕8期,2000年12月。)
13.錢穆論史體與史書,《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4.為國學大師再立碑傳,《上海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15.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教育思想的演變,《安徽史學》2002年第1期。
16.錢穆的人文歷史認識思想述論,《求是學刊》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02年第5期轉載,又收入王雪萍主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錢穆的中西史學比較觀,《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8.面向世界、走向21世紀的中國哲學,《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9.錢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及其意義,《炎黃文化研究》第9期(2002年11月)(收入方克立主編《中西會通與中國哲學的近現(xiàn)代轉換》(第1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版)。
20.錢穆的史學方法論思想(第2),《史學月刊》2002年第10期。
21.嚴守學術規(guī)范彰揚人文特色,《學術界》2002年第5期。
22.錢穆的歷史文化構成論及其中西文化比較觀,《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3.從實用主義史觀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陳獨秀研究》第二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4.清代中葉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及其危害,《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25.關于新時期史學與現(xiàn)實關系討論的回顧與總結,《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4年第5期全文轉載)。
26.真實、全面和生動地再現(xiàn)歷史,《安徽史學》2004年第2期。
27.對史學價值觀與歷史本體觀關系的歷史考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8.陳獨秀的民眾史觀初探,郭德宏主編《中國現(xiàn)代民眾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9.錢穆的圣賢史觀,《安大史學》第一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0.梁啟超民族主義史學的建構及其意義——對梁啟超新史學的再認識,《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4—2005年卷。
31.當代中國的口述史學理論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1期。
32.中國當代的徽州文書研究,《史學月刊》2005年第2期。
33.中國當代抗戰(zhàn)口述史學的發(fā)展和研究內容,《學術研究》2005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5年9月“篇目輯覽”收錄,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4.陳獨秀“倫理革命”思想的再認識——兼論新文化運動的首要目標和中心內容,《安徽史學》2005年第4期。
35.胡適論在華教會教育(第2),《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36.徽州文書的理論研究與整理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4期。
37.錢穆的學術方法與史識——義理、考據(jù)與辭章之辨,《史學史研究》2005年第5期。
38.美國大學的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側記,《安大史學》2005年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9.錢穆學術思想研究的重要推進,《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0.胡適的史學思想再認識,《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6年卷,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1.關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口述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42.錢穆的考據(jù)學思想,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第25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43.程朱理學的“圣王”君主論,《朱子學刊》第16輯,黃山書社2006年12月版。
44.《胡適的歷史觀及其思想特征》,2006年獲安徽省首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編《安徽崛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中國現(xiàn)代史家論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及其史學實踐,《史學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6.關于區(qū)域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區(qū)域史的定義及其區(qū)域的界定和選擇,《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47.從區(qū)域史及區(qū)域的界定看皖江文化研究,《皖江文化研究與東向發(fā)展——“第二屆皖江地區(qū)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8.中國古代國家觀的新發(fā)展,《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2期。
49.20世紀年代以來的歷史認識主體研究,《史學月刊》2008年第8期。
50.趙翼的良史觀(第1),《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7輯,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1.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論文史關系(第1),《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
52.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論風俗、教化和國運興衰,《齊魯學刊》2009年第1期;
53.近代徽州與安慶地區(qū)文化人物的結構特征及其成因比較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54.陽明心學的世俗化倫理觀與明清徽商倫理思想的轉換與建構,《安徽史學》2009年第4期。
55.當代中國大陸的史學理論研究述評,瞿林東、葛志毅主編《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56.歷史·傳統(tǒng)·哲學——馮友蘭新理學的歷史本質論,《江淮論壇》2009年第4期。
57.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與特征(第2),《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4輯。
58.維柯論歷史學的科學性及歷史研究——兼論維柯史學思想的現(xiàn)當代意義,《學術研究》2010年第2期。(《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3期,“史學史精粹”摘錄)
59.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現(xiàn)代文化名人的成長,《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60.中國史學與現(xiàn)實關系研究二十年(第1),《河北學刊》2010年第3期。
61.錢穆、余英時時的章學誠學術思想研究(第1),《史學月刊》2010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1年第3期全文轉載)。
62.馬克思主義史學五大家論史家修養(yǎng)(第1),《安徽史學》2010年第6期(《史學史研究》“史學史精粹”摘錄)。
63.錢穆先生“守舊開新”學術思想和文化復興論,(臺灣)《鵝湖》2010年第10期;
64.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的發(fā)展歷程和基本內容,《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65.錢穆的儒家人文主義史學觀及其意義,黃兆強主編《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2010年11月版。
66.建構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原則與方法,高翔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10-2011)》(社會科學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9月版。
67.朱子倫理思想與明清徽州商業(yè)倫理的轉換與建構,《安徽史學》2011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11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8.從明清徽州家譜看明清徽州宗族的職業(yè)觀,《河北學刊》2011年第6期。
69.對陳寅恪史學“真了解”精神與方法的新解讀——兼論陳寅恪的“通識”思想(第1),《齊魯學刊》2012年第1期。
70.民國時期社會傳統(tǒng)職業(yè)觀的革新與保守——以民國徽州家譜的族規(guī)家訓所見職業(yè)觀為例,《民國檔案》2012年第1期。
71.孫中山民本史觀的道德價值取向初探,《江淮論壇》2012年第2期。
72.“守舊開新”的國學大師:錢穆傳略,尚小明、楊琥主編《史學大家風范》(西南聯(lián)大名師),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73.中國古代國家起源論的發(fā)展及其特征,《史學史研究》2012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2年第12期全文轉載)。
74.陳垣歷史人物研究的成就與特點(第1),《河北學刊》2012年第6期。
75.余英時的儒家人文主義歷史觀及其理論價值與困境(第1),《求是學刊》2012年第6期。
76.中國當代的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問題研究述評(第1),《軍事歷史》2012年第6期。
77.歷史詮釋與西方現(xiàn)當代人本主義歷史哲學的發(fā)展,陳祥明主編《詮釋學的理論與實踐》,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78.陳獨秀的全民抗戰(zhàn)思想,沈寂主編《陳獨秀研究》第四輯,黃山書社2013年1月版,第212-221頁。
79.抗戰(zhàn)時期林同濟的國民性改造思想述論(第1),《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80.我記憶中的皖南上海小三線,《世紀》2013年第6期。
81.明清徽州新儒賈觀內涵與核心價值取向的再探討,《安徽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明清史》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82.陳寅恪歷史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和理論特征(第1),《南開學報》2014年第1期。
83.中國現(xiàn)代文化保守主義史家對傳統(tǒng)史學的新書寫——以錢穆前期的傳統(tǒng)中國史學研究為例,《河北學刊》2014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4年第9期全文轉載)
84.從《李鴻章傳》看梁啟超歷史人物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第1),載何峰主編《淮軍與劉銘傳研究——2013·(合肥)海峽兩岸首屆淮軍與劉銘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版。
85.清代史學史資料編年的拓荒之作——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清代卷)述評,《史學月刊》2014年第12期,12月25出版。
86.《新儒學視野下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闡釋與建構——柳詒徵的中國傳統(tǒng)史學觀述評》,《中國史研究》(韓國)2015年第1期(韓國核心期刊)。
87.再論安徽歷史文化的特點及其成因,《理論建設》2015年第1期。
88.錢穆新史學理論的創(chuàng)建及其與傳統(tǒng)史學的關系,鮑紹霖、黃兆強、區(qū)志堅主編《北學南移——港臺文史溯源(學人卷Ⅰ)》,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5年4月版。
89.柳詒徵論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治史原則與方法(第1),《安徽史學》2015年第5期。
(三)主持或參加的重要課題和教研項目
1.“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新史學與文化思想變革關系研究”,安徽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2001JW140,主持人。
2.“新發(fā)現(xiàn)的徽州文書的整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2001年重大研究項目,項目編號:01JAZJD770001,第3主持人。
3.“‘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國史’教育與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改革”,安徽省高校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XN2003101,主持人。
4.“清史·類傳·婦女傳(200506-200912),國家清史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0510120304007,子課題“女學者和農民起義領袖”負責人。
5.“安徽現(xiàn)代文化名人群的區(qū)域性研究——以徽州地區(qū)和安慶地區(qū)為中心”,安徽省社科基金,項目編號:AHSK05-06D17,主持人。
6.“《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程教學與建設”,入選2006年安徽省精品課,主持人。
7.“傳統(tǒng)職業(yè)變遷與徽州社會人口流動”,教育部2007年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項目編號:07JJD770112,主持人。
8.“傳統(tǒng)史學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轉型關系研究”,安徽大學首批(“211”三期)杰出青年科學研究培養(yǎng)基金(2010年),主持人。
9.“多維視角下傳統(tǒng)史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新史學關系研究”(2012-2015),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2BZS002,主持人。
10.“明清至近代徽州家譜中族規(guī)和家訓的整理研究”,2014年古籍整理研究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主持人。
(四)獲獎情況
1.《關于“抗戰(zhàn)爭時期高校內遷”的幾個問題》,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陳忠聯(lián)人文科學獎”三等獎。
2.《錢穆的歷史本體“心性論”初探——錢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疏論》(《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2001年獲安徽省第五屆(1998-2000)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
3.《胡適的歷史觀及其思想特征》,2006年獲安徽省首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
4.《關于區(qū)域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2009年,獲安徽省2007-2008年度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出版獎(社科類)論文三等獎。
5.瞿林東主編《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上、中、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012年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重要參與者。
聯(lián)系方式:
聯(lián)系地址: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地址:上海市國定路777號
郵編:200433電子郵箱:glxu6651@163.com;
王志明教授
一、個人簡歷
王志明,安徽樅陽人,1983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先后在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出版系、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教育委員會、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任教,現(xiàn)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為清代政治制度史,出版專著《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主要有
1、《雍正帝整飭福建糧倉與吏治》,《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21卷4期,2009年12月出版;
2、《雍正年間的邪教邪術》,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2年12月號,并被該刊2003年1月電子版收錄;
3、《雍正帝選官人事權》,《清華學報》(新竹)新三十三卷第二期,2003年12月出版;
4、《明清家族社會認同準則》,《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6期;
5、《清雍正帝面試術》,《史林》2002年4期;6、《雍正朝保舉題補制度》,《清史研究》2003年1期;
7、《雍正反腐敗的政治極限》,《江漢論壇》2004年4期;8、《雍正引見綠營武官地理分布及相關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4期;
9、《雍正年間的“老農”》,《古今農業(yè)》2005年1期;10、《清代督撫保題綠營武官的人事權》,《安徽史學》2005年5期;11、《康熙雍正時期捐納考》,《中華文史論叢》79期,2005年2月出版;
12、《雍正朝選官制改革強化了中國的官僚體制》,《探索與爭鳴》2006年10期;
13、《雍正朝引見文官地理分布試析》,《歷史檔案》2007年3期;
14、《刁奸盜賊匪——對<清實錄>中民眾稱謂話語的計量分析》,《黑龍江史志》2008年23期;
15、《清代鄉(xiāng)會試的磨勘、復試與舉人罰科》,《歷史檔案》2009年4期;
16、《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不和諧成因辨》,《探索與爭鳴》2009年12期;
17、《乾隆朝引見文官籍貫、出身及相關問題分析》,《清史研究》2011年2期;
18、《<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索引>校正》,《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1期;
19、《雍正朝京官與地方官雙向任職分析——清代知府與京官一體化傾向》,《史學集刊》2012年6期;
20、《也論“青年歷史教育蒼白”》,《探索與爭鳴》2012年9期;
21、《試析清代鄉(xiāng)居進士對地方行政和社會管理的影響》,《史林》2015年1期。22、《嘉慶朝引見文官分析——兼與乾隆朝引見文官比較》,《北大史學》第1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23、《雍正、乾隆朝引見綠營武官分析》,《安徽史學》2015年5期。
24、《光緒朝引見文官分析——兼與嘉慶朝引見文官比較》,《中華文史論叢》2015年4期。
(二)課題項目主要有
1、《清代中下層官員的出身、遷轉與國家權力控制——以清代官員履歷檔案為中心》(批準號:09BZS01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已結項;
2、《清代鄉(xiāng)居進士與官府交往活動研究》(批準號:07JA770011),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已結項;
3、《雍正朝吏治整飭研究》(批準號:2015BLS005),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2015年立項;
4、《歷科進士表》(編號:200410220403001),國家清史纂修項目,主要參加者。科研獲獎情況:博士論文《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獲2004年上海市研究生優(yōu)秀成果(學位論文)獎和2005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專著《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2008年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三、教學情況
為博士研究生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制度與文化”,為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題研究”,為本科生講授通識課“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比較”、選修課“國史概要”、必修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
聯(lián)系郵箱:wangzhimingqing@163.com
章益國副教授
章益國,男,1975年11月出生于浙江縉云。2003年于華東師范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中華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上海市學生聯(lián)合會副主席、華東師大研究生會主席、華東師大研究生院院長助理、學工部部長助理、《華東師大研究生學刊》主編等。2003年——2004年在上海市委辦公廳督察室工作。在《學術月刊》、《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曾經獲上海市“三好學生標兵”、上海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獎等。
汪堂峰講師
一、個人簡歷
汪堂峰,男,1972年生,安徽太湖人,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部主任助理、講師,美國懷俄明大學訪問學者。
2004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至上海財經大學任教。
研究志趣:國際關系理論、美國外交政策、西方政治思想流變、世界歷史與近現(xiàn)代中國
學習經歷:
1990年9月——1994年7月: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本科。
1998年9月——2001年7月:復旦大學歷史系世界史,碩士。
2001年9月——2004年7月:復旦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博士。
工作經歷:
1994年9月——2001年7月:安徽省宿州師范?茖W校任教。
2004年9月——2006年6月: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
2006年6月——上海財經大學任教。
二、科研成果
(一)主持課題:
1.《改革開放以來知識分子經商狀況與統(tǒng)戰(zhàn)政策》,上海市統(tǒng)戰(zhàn)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項目,2008年。該項目獲得“上海市統(tǒng)戰(zhàn)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優(yōu)秀成果優(yōu)秀獎”。
2.《關于海外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統(tǒng)戰(zhàn)問題的研究》,上海市統(tǒng)戰(zhàn)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項目,2009年。
3.《新形勢下團結凝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途徑和方法研究》,上海市社會工作黨委委托項目,2009年7月28日。
4.《多元社會思潮的生成機制、對大學生的影響路徑及其引導研究》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項目,2013年。
5.《中國夢視閾下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敘事范式創(chuàng)新研究》,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項目,2015年。
(二)著作:
1.《劍橋拉丁美洲史》,第六卷(下)(譯著,參譯),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2.《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譯著,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編注,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待版
4.《亞洲與東方學概論》(執(zhí)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5.《走出“亞細亞”回歸“亞細亞”: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6.《二十世紀東西方關系:第四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三)論文:
1.《論法國大革命前夕貴族同王權的斗爭》,《復旦大學研究生學報》2000.1。
2.《肯尼迪用人的得與失》,《現(xiàn)代領導》2001.3。
3.《試論美國和南越吳庭艷政權的戰(zhàn)略村計劃及其失敗》,《東南亞縱橫》2003.5。
4.《試論“中庸”觀念的歷史地位——“適度”意義上中國和古希臘“中庸”觀念的比較》,《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5.《1949-1950年間美國卷入對越干涉的再考察》,《復旦學報》2004.4。
6.OntheAttractionandPenetrationof“DemocraticPeace”(American—ChineseSociety&Culture,Vol.7,No.2,December,2004.)。(“民主和平論”堡壘緣何久攻不破?)
7.《走近越戰(zhàn)泥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zhàn)爭期間美國對越政策的演變》,《宿州學院學報》2005.1。
8.《自證預言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戰(zhàn)爭期間美越敵對關系的形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載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編:《當代中國:轉型·發(fā)展·和諧》,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9.《“多米諾理論”之解剖——對一種流行觀點的置疑》,《安徽大學學報》2006.1。
10.《羅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評析(1941-1945)》,《世界歷史》,2007.4。
11.《論“印馬對抗”事件的雙重本質》,《東南亞之窗》2008.2(2008年9月)。
12.《機遇與挑戰(zhàn)》,載張雄、魯品越主編:《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追求發(fā)展與和諧的統(tǒng)一——改革開放3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探》,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13.《和平發(fā)展——一個值得期待的自證預言》,載馬欽榮、劉永章主編:《改革開放理論與實踐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師生紀念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論文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14)《從中美關系的演化看新中國六十年的成就》,載馬欽榮、劉永章主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以來理論與實踐思考——上海財經大學師生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15)《論馬克思主義的引進、中國化及其曲折的必然性》,載馬欽榮、劉永章主編:《探索與實踐——上海財經大學師生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論文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16.《<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如何講“故事”?——以“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為例的考察》,《上海財經大學學報》(教學研究專輯),2013.2
17.《共生與互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自覺生成機制研究》,《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1
18.《論社會思潮生成過程中的學理化機制》,《思想理論教育》,2014.2
19.《中國夢主題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與<綱要>教學》,《上海財經大學學報》(教學研究專輯),2014.2
(四)《現(xiàn)代領導》專欄文章:
1.《默克爾:“我愿意為德國效力”》,2007.1
2.《查韋斯:“華盛頓共識”失敗了》,2007.2
3.《內賈德:“無法信任西方”的草根總統(tǒng)》,2007.3
4.《布萊爾:十年閣遭遇“逼宮”之痛》,2007.4
5.《“僧侶”拉米》,2007.5
6.《薩科齊:“與過去決裂”?》,2007.6
7.《佩雷斯:以色列政壇老樹開新花》,2007.7
8.《佐利克:讓世行回歸"正軌"》,2007.8
9.《帕蒂爾:以自己的方式書寫歷史》,2007.9
10.《霍華德:澳洲政壇常青樹》,2007.11
11.《居爾:一波三折的總統(tǒng)之路》,2008.1
12.《費爾南德斯:“沒什么比得上做你自己”》,2008.3
13.《梅德韋杰:當代俄羅斯的“曹參”》,2008.5
14.《李明博:商而優(yōu)則仕》,2008.7
15.《奧巴馬:“碰巧是生為黑人的競選人”》,2008.9
16.《麻生太郎:鷹派人物的成功轉型?》,2008.11
17.《阿披實:一個偶像派政治家的漫漫前路》,2009.1
18.《臨危受命的冰島看守總理》,2009.3
19.《納吉布:重任在肩的馬來西亞新總理》,2009.6
20.《塞拉亞:被逐總統(tǒng)路在何方?》,2009.8
21.《鳩山由紀夫:日本的“奧巴馬”》,2009.10
22.《蘇西洛:邁向“金磚第五國”》,2009.12
23.《歐盟總統(tǒng)范龍佩:“小人物”當權》,2010.2
24.《盧拉:功成名就的草根總統(tǒng)》,2010.4
25.《卡梅倫:保守黨的布萊爾》,2010.6
26.《菲律賓總統(tǒng):勝選容易治國難》,2010.8
27.《澳大利亞:吉拉德的總理軌跡》,2010.10
28.《巴西首位女總統(tǒng)的傳奇人生》,2010.12
29.《卡恩的任職軌跡》,2011.2
30.《希臘總理:使命遠未結束》,2011.4
31.《李顯龍:見證新加坡政治“新時代”》,2011.6
32.《泰國首位女總理英拉》,2011.8
33.《拉加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位女總裁》,2011.10
34.《丹麥新任女首相》,2011.12
35.《學而優(yōu)則仕的意大利總理蒙蒂》,2012.1
36.《野田佳彥:在愿景和現(xiàn)實之間》,2012.2
37.《法國總統(tǒng)候選人奧朗德》2012-03-08,2012.3
38.《德國新任總統(tǒng)高克:我不是“救世主”》,2012.4
39.《普京:不斷轉變角色的總統(tǒng)》,2012.5
40.《哥倫比亞總統(tǒng)桑托斯》,2012.6
41.《羅姆尼:挑戰(zhàn)奧巴馬的商人》,2012.7
42.《薩馬拉斯:希臘亂象“終結者”?》,2012.8
43.《穆爾西:埃及新任民選總統(tǒng)》,2012.9
44.《金墉:美國公共外交的經典力作》,2012.10
45.《韓國總統(tǒng)候選人樸槿惠: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2012.11
46.《墨西哥當選總統(tǒng)捏托》,2013.1
三、訪學經歷
2011年,美國懷俄明大學,“中國當代文明的源起及其世界意義”。
四、教授主要課程
本科生: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西方政治思想史
MPA: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碩士研究生:中外史學名著精讀、中國近現(xiàn)代經濟與社會研究、世界近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
博士研究生:世界歷史與近代中國
五、教學評價
上海財經大學第六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2010年。
上海財經大學第七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2012年。
第三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賽二等獎,2013年。
第二屆長三角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賽三等獎,2013年。
聯(lián)系電話:021-65901134
電子信箱:wangtangfeng2002@sina.com
韓炯講師
一、個人簡介:
韓炯,男,1973年生,河南固始人。2004年畢業(yè)于天津師范大學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專業(yè),獲歷史學碩士。2010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史學理論專業(yè),獲歷史學博士,F(xiàn)任上海財經大學講師,碩導。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哲學、當代西方社會發(fā)展理論、西方史學史等。先后在《史學理論研究》《山東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十多篇,多篇論文為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曾獲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歷史學)論文一等獎。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
研究興趣:唯物史觀與當代史學理論、歷史哲學。
二、主要科研和教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
1.《吉登斯社會分層理論述評》,《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6(6);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07(3)全文轉載;
2.《本質直觀與詩性的歷史哲學——評斯賓格勒的歷史哲學》載《山東社會科學》2009(2);(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文摘》2009(3)轉載。
3.《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從<邂逅: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歷史哲學>說起》《史學理論研究》2009(1)。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09(5)全文轉;
4.《克里奧無從回避真理——后現(xiàn)代歷史哲學新發(fā)展的思考》,《史學理論研究》2010(1);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10(5)全文轉。
(二)著作
1.《白金帝國:英國皇室》,韓炯、姜靜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
2.參著:《世紀之交的西方史學》姜芃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3.編著:《亞洲與東方學概論》盛邦和主編,韓炯執(zhí)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4.譯著:(1)(德)奧斯瓦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編譯)北京出版,2008年;(2)(美)杰克遜J.斯皮瓦克《西方文明簡史》(第四版,上、下冊),(“經典教材系列”)(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英)西蒙?岡恩著《歷史學與文化理論》,(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英)羅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著《東歐史:危機與變遷》(上、下冊,主譯),東方出版社,2013。(5)(荷)赫爾曼?保羅《海登?懷特》,(獨譯)商務印書館(待出)。
(二)主持或參加的重要課題和教研項目
1.校211項目基礎學科發(fā)展研究課題“馬克思的三形態(tài)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
2.;究蒲许椖空n題“元歷史學的邏輯預設與海登?懷特的史學研究”。
4.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07&ZD002),負責撰寫“科學發(fā)展觀的歷史背景與重大意義”,主持人張雄教授。
5.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世紀之交的西方史學》(07ZD002),負責撰寫“后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與海登?懷特史學思想”部分,主持人:姜芃研究員。
三、教學
本科生《哲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
研究生《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65901104郵箱:maple1010han@163.com
歷史系招收博士生、碩士生。
一、招生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徐國利教授、王志明教授)
二、招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yè)碩士生(導師:徐國利教授、王志明教授、韓烔博士)
三、招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yè)碩士生(導師:徐國利教授、王志明教授、章益國副教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wǎng)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